9月28日,2021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閉幕。今年的烏鎮峰會,不僅繼續舉辦了互聯網之光博覽會、世界互聯網領先科技成果發布、直通烏鎮全球互聯網大賽等活動,還吸引了來自96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多位嘉賓線上線下參會,其中外賓600余位。
跟前幾年不同,今年的烏鎮沒有互聯網“大佬飯局”,來到現場的互聯網企業負責人減少了公開活動,但說了不少大實話。阿里巴巴CEO張勇說,要投入1000億元助力共同富裕。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說,“大企業要有主動擔當,幫助中小企業快速健康發展”。360董事長周鴻祎號召互聯網企業“科技報國”,“上山”攀登科技高峰,“下海”投身產業數字化藍海。
在各個會場,圍繞網紅人物的討論也變少了,反而是5G、工業互聯網、數據治理等硬核話題的關注度大大提高。
互聯網的下半場,要先解決頑疾
過去10年,吃喝玩樂、衣食住行等眾多領域都被互聯網化,這確實方便了很多人,但也落下了很多人,而且還出現了平臺壟斷、資本無序擴張等新問題。未來10年,互聯網經濟的下半場要先解決哪些頑疾?這次大會提出了解決方案。
每日互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方毅是互聯網新生代企業家,這是他第四次在烏鎮參與世界互聯網大會。今年,他最關心的是數據安全和網絡安全問題。他注意到,數據安全領域存在“規則不清,紅線不明”的情況,不少企業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注意使用規范,很容易踩“紅線”。
近年來,我國加快了數據和網絡安全相關的立法工作,執法力度也明顯加強。例如,今年9月1日起實施的數據安全法,以及即將實施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讓很多人看到了數據法治化、規范化的新可能。
在方毅看來,企業要想實現“合規”,嚴把信息采集的入口非常重要,而數據安全法將“紅線”劃得非常清楚,為產業界的數據采集規范提供了指引。
深圳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主任王楚宏也關注到數據法治化、規范化的問題。他坦言,數據安全和網絡安全等問題對深圳這個“中國最互聯網的城市”而言,也是全新的挑戰。
今年7月,國內數據領域首部地方基礎性、綜合性法律——《深圳經濟特區數據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公布,并將于明年開始實施。王楚宏表示,《條例》不僅在全國率先探索自然人依法享有個人數據的人格權益,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對合法的數據產品和服務依法享有財產權益,而且確立了最小必要、知情同意、準確完整和確保安全等處理個人數據的基本原則,以及對生物識別數據等重要敏感信息進行升級保護。
數據可以賦能千行百業,但怎么交易、使用卻是個眾說紛紜的話題。“數據不交易,數據價值要交易。”方毅認為,在數據買賣過程中,要劃清數據的流轉邊界。他也建議,當甲乙雙方數據確權和歸屬權難以完全明晰時,把數據放在公共平臺上完成聯合計算后,刪除原始數據,交易最后的結果,最大程度確保數據避免不可控流轉。
“保障數據安全,建立可信、可用、可管的治理體系是非常關鍵的三部曲。”安恒信息董事長范淵表示,數據的采集、傳輸、分析、利用、流轉的每一個環節都存在數據相關的保護技術。數據既要保護又要利用,要在智能化方面持續研究和投入,持續培養數據安全人才,并不斷探索數據的落地場景。
北京市大數據中心副主任唐建國分享了北京數據要素流動實踐路徑。北京建立了大數據交易所,讓數據可用不可見,可控可計量。在金融領域,還建設了金融公共數據專區,率先探索了公共數據的信托運營,為公共數據的開放治理提供了新的認識視角和有益借鑒。
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秘書長李欲曉表示,中國網絡空間立法,特別是在數據安全領域、個人信息保護領域的立法,進展非常迅速。在他看來,“5年前還可以說中國很多方面是在向世界各國學習,如今在很多方面已快速趕了上來”。
開放共享,互聯互通
2020年,中國的數字經濟依然保持9.7%的高位增長,是同期GDP名義增速的3倍多,各行各業都在加快數字化轉型的步伐。
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周民注意到,當前困擾數據共享開放的問題依然存在,數據共享開放的范圍和方式,數據的管理和使用權限不清,導致數據共享難、開放難、融合難的頑疾仍未去除,數據要素市場的準入門檻還不健全,數據濫采濫用,地下灰色交易等問題較為突出,急需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及監管機制。
“在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如何深化數據共享開放,激活數據價值,增強數字化轉型動力,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在周民看來,答好這一時代命題,必須提升數據、算法、安全的保障能力。
對于數據的價值與開放共享,中國如今走在世界前列。伏羲智庫創始人李曉東認為,中國盡管不是一個數據擁有量最大的國家,但卻是目前全球對數據要素最為重視的國家。早在2016年G20杭州峰會上,中國就發布了數字倡議,第一次在全球定義了數字經濟。發展到今天,中國急需參與全球數字經濟的規則制定。
李曉東曾擔任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主任,參與了國際化域名和電子郵件國際標準的制定。在他看來,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需要標準化,“你建一套我建一套,那這個數字經濟是沒法玩的,完全就是孤島化了”。他呼吁,全球應該建立合作機制,例如構建某些公共政策的全球委員會,讓大家對一些規則有統一的認識,形成最大公約數,否則對未來的全球合作都會有很大影響。
事實上,這也是今年烏鎮峰會的特點所在。在國際合作受阻的情況下,許多人寄希望于數字經濟能率先突破藩籬,帶動開放共享、互聯互通。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主席克雷格·艾倫認為,未來各國政府既要保護公民的個人信息和關鍵基礎設施免受損害,同時也要支持創新和靈活的監管環境,鼓勵數據和技術的自由流動和跨境交換。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是最有影響力的中美國際商會組織之一,共有260多家會員企業,其中不乏互聯網領域的跨國公司。在艾倫看來,本次大會為中美商界之間的建設性對話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契機。中美兩國在數字創新方面都處于領先地位,中美商界應當向兩國政府傳達各自的觀點,促進高質量的數字治理實踐與合作。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國際合作局局長祁小夏在大會閉幕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國際社會應用好各類交流平臺,互惠合作,優勢互補,推動數字經濟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同時,各國要抓住數字發展機遇,加強數字合作,消除數字鴻溝,讓數字文明造福全人類。
本報烏鎮9月28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林 趙麗梅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