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張其成:向中學生傳達中醫智慧和養生理念
發稿時間:2021-03-16 06:53:00 作者:張曼玉 來源:中國青年報
“中醫藥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其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整體觀、與自然和諧相處、治未病等理念都與人關系密切。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將有助于孩子們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和自然觀。”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原院長張其成說。
張其成之所以在全國兩會上帶來“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的建議,是因為他發現,部分語文必讀課文中存在對中醫藥不正確的評價和描述,會使學生對中醫藥文化產生誤解或抵觸,有的學生甚至全盤否定中醫。
張其成舉例介紹說:“初中語文課本中選自文學家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的《父親的病》一文,諷刺中醫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高中語文課本中《吶喊自序》提到‘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明天》《藥》中也有類似的表述,《狂人日記》中的中醫醫生甚至成了劊子手形象。”
張其成建議,對引起學生誤解或抵觸的必讀課文做必要的刪減或注解。比如,《父親的病》一文中提到的“藥引”有“原配的蟋蟀”,張其成認為實際上是庸醫的故意刁難,是一種病沒法治好的隱喻。需要增加一定注釋,闡明魯迅先生涉及對中醫的評價是事出有因,不能以此全面否定中醫,還要說明中醫用藥引的隱喻意義。他建議刪掉《吶喊自序》中的“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這句話。
“中學是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階段,一些不合適的表述將起到負面作用。”張其成說。
除了修正一些表述外,張其成還建議語文教材中增選一些中醫名著,如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孫思邈的《大醫精誠》等。“《黃帝內經》中有不少篇章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深邃的哲學智慧和健康的養生理念。如果能夠選入語文必修教材,其文化價值和教育意義不容小覷。這些名著不是純粹講治病手段,而是讓孩子們有健康的養生理念和對生命的意識,什么時候起床、睡覺,怎么做運動等,都有好的方法指導。”
在張其成看來,不能因中醫藥進校園給學生增加負擔。“中醫藥文化進校園,不是‘另起爐灶’,而是將其融入語文、歷史、體育等課本中,甚至可以跟課外活動,包括體育、科技知識互動。對于有興趣的學生,可以開設一些比較專業的課程,比如由中醫專家講課,探討藥食同源等實踐。”
“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最重要的是‘知行合一’,不能就中醫講中醫,純粹進行理論和價值觀的灌輸。比如可以教孩子們按摩穴位,他們回家給爸爸媽媽做;教他們養生保健小常識,什么食物有什么效果,孩子們自己和家庭成員受益了,就會對中醫更感興趣,自然對我們的文化更自信了。”張其成說。
在張其成接觸到的學生當中,有些對中醫藥特別感興趣,他們與人相處非常平和,不急不躁,甚至還有點儒雅氣質。張其成認為,正是中醫的觀念方法,影響了孩子們的為人處事。“文化的目的是以文化人。希望孩子們在中醫藥文化的浸潤下成長為一個健康的、有道德的人。”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曼玉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