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點鐘剛過,銅仁市第十一小學的廚房里就飄出了香味。肥肉煸出油后,一大盆蔬菜緊跟著下了鍋。兩個廚房阿姨拿著比鐵鍬略小的鍋鏟,在直徑一米多的大鍋里翻炒。
洗菜池里洗凈的大頭菜片,已經撈進塑料筐濾水。旁邊的不銹鋼臺上,一大盆油麥菜等著下鍋。打菜窗口附近的消毒柜還在為學生飯盒消毒,這些寫有學生名字的飯盒消好毒后,再分別放入不同班級的抽屜。
3月1日是貴州省中小學生新學期開學第一天,也是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施的第十九個學期。從2012年3月起,國家為每名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村學生每天補助3元錢,用于改善學生營養健康。
銅仁市第十一小學校長鐘和平記得,2012年年初學校剛成立時,共有153名學生;到2012年秋季學期,學生增加到500多人。當時學校只有兩間平房作為校舍,為落實農村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學校租用附近的民房為學生做午飯。
貴州省學生資助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張清說到這頓午飯頗為自豪: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施之初,貴州有部分學校為孩子們發放面包、牛奶;貴州山高路遠,農村學生上學路途長,中午在校就餐問題長期以來未能有效解決,貴州省結合這一實際情況,率先提出“校校有食堂,人人吃午餐”,將國家補助的3元錢(2014年11月起增加到4元——記者注)做成一頓完整的午飯。
營養改善計劃將更多學生吸引到這所在城郊結合部新建的學校。鐘和平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本校八成以上的學生為留守兒童和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學生父母到縣城打工,中午不再操心孩子的吃飯問題。這幾年,十一小的學生人數每年都持續增長,如今已有一千多名學生在此就讀。
張清告訴記者,貴州實施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每年惠及1.1萬余所學校的380萬名以上的農村中小學生,全省實現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全覆蓋,國家補助的這4元錢,全部都吃到學生嘴里,其他開支如人工、食堂建設等費用,全部由地方各級財政補貼。對于貴州這樣的西部內陸省份來說,做到這一步頗不容易。
幾年過去,這頓午飯帶來了顯著的變化。
貴州省衛生健康委最新監測數據顯示,從2013年到2020年,6-12歲兒童青少年的身高、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變化最大的是12周歲兒童,平均身高增加了5.3厘米,平均體重增加了5.9公斤。從2013年到2020年,小學生貧血率從12.5%降到10.9%,初中生貧血率從13.1%降到9.2%。
從2016年起,貴州將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延伸到農村學前教育機構,省、市(州)、縣級財政為在園就餐的孩子每人每天補助3元錢,在全省全覆蓋實施農村學前教育兒童營養改善計劃,每年惠及農村學前教育兒童80萬人以上。這在貴州的農村幼兒園也蕩起了漣漪。
記者來到銅仁市第二十四幼兒園時,孩子們正排隊打午飯。這天的午飯是萵筍炒肉片、芙蓉蛋、醋溜白菜和海帶排骨湯。在二十四幼,每名孩子每月再交200元伙食費,這些錢足以保證孩子們每天在幼兒園吃早飯和三菜一湯的午飯,每天還有兩次加餐,喝牛奶,吃水果、點心。
這所在易地扶貧搬遷社區配套建設的幼兒園,去年9月才開園,迎來了從銅仁市沿河縣、松桃縣等地的深山搬遷來的孩子們。園長楊瑋瑋記得,園里400多名孩子中,有100多名來自建檔立卡貧困家庭,有的孩子以前從沒喝過牛奶。開學之初,有很多孩子有輕度貧血乃至中度貧血,一個學期過后,貧血率降低了很多。
城市的孩子們大都是“吃飯困難戶”,總得大人哄著吃飯。看著二十四幼的孩子們大口大口吃飯的樣子,楊瑋瑋卻感到有些心酸。有的孩子把發下來的瓶裝牛奶或糕點偷偷藏進口袋里,打算帶回家給沒上幼兒園的弟弟妹妹吃。后來有個家長跟楊瑋瑋“抱怨”孩子在家不好好吃飯了,孩子說“咱家屋頭的飯沒得幼兒園好吃”。
楊瑋瑋曾在銅仁市實驗幼兒園工作過幾年,她自豪地說,二十四幼的伙食不比這所省級示范幼兒園差。中午將近一點鐘,孩子們開始午睡,熱鬧的幼兒園安靜下來。
聊起食材采購,楊瑋瑋感覺很放心。食材由有資質的企業統一配送,她不必一一篩選供貨商,也少了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擔心。
如今,貴州的學生營養餐形成了從種植養殖、采購、配送到加工制作的完整鏈條——各地實行統一招投標、選擇優質企業統一配送,企業配送食材時需要出示農殘快檢報告、質量檢驗報告等證明。
通過這一鏈條,這頓午飯還間接影響了處于種植養殖最末端的農戶。
2017年,貴州省提出“校農結合”,要求營養餐供應機構優先采購本省農產品,以此帶動農戶增收。在十一小和二十四幼的廚房里,記者看到大米、食用油等食材均由銅仁市企業供應。
銅仁的一家蔬菜公司為銅仁市碧江區實施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學校配送蔬菜,每周日、周三各配送一次。此外,這家公司自建有蔬菜基地,并跟9家農業合作社簽訂保底收購協議。公司負責人陳文俊告訴記者,他根據采購需要來指導農戶種植,并承諾以保底價收購,降低市場波動給農戶帶來的風險。2020年,貴州全省學校食堂采購貧困地區農產品50余億元,覆蓋貧困人口180余萬人。
在銅仁市江口縣的營養餐“校農結合”蔬菜定點生產基地里,辣椒苗正在溫暖濕潤的蔬菜大棚里生長,還有幾十畝蓮花白等待采收。這個生產基地的負責人呂剛從事農業產業已有十來年,他說,過段時間,從山東空運來的番茄苗、茄子苗將栽在大棚里。每天大約有50名農民在這家基地務工,每個農戶一年大約增收一萬元。
在科技的加持下,這頓午飯的整個鏈條都處于監管之下。
在十一小和二十四幼,負責食堂采購的老師不約而同地告訴記者,在手機上就可以下單采購食材,實在太方便了。錦江綠色蔬菜公司負責人陳文俊也告訴記者,以前他為100多所學校配送蔬菜都是手寫單據,如今有了專門的手機App就方便多了。
這款綠色界面的App名為“學生營養餐智慧云平臺”,是貴州一家公司專為學生營養改善計劃開發的。在App里,食堂管理員根據學生人數和推薦食譜來采購食材、拍照收貨,這一系統還有管理庫存、過期報警等功能。
據介紹,這個平臺收集了7年數據,建成學生營養數據庫,由此形成每周食譜,還會根據每年的學生體質情況修改食譜。在這一平臺上,學校采購情況、配送商送貨情況及各自金額都一目了然,各校廚房操作的情景通過監控設備傳到平臺上,也方便教育部門監督管理。
張清從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施之初就負責這一工作,見證了貴州農村學生營養餐從吃飽到吃好的全過程。2016年以來,部分地區開始在4元錢的基礎上做加法,學生每餐交1-3元錢,就能吃得更好,有的還可以吃上水果、喝到牛奶。
一名出生于貴州農村的80后記得,他在村里上小學時,早上吃一碗米粉就匆匆出門,中午在樹上摘野果充饑,饑腸轆轆地捱過中午、下午,走路大約一小時回到家才能吃上飯。
這段充滿艱辛的經歷已徹底成為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