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拉薩12月9日電(記者唐弢)秋收季節,西藏江孜縣江熱鄉的青稞田里一派繁忙的景象。收割下來的青稞已被捆扎成堆,均勻地立在田里。不久之后,這些來自青藏高原的青稞將被磨成粉,在上海的面包坊里做成青稞吐司,成為東方大都市里市民的健康早餐。
(拍攝者:李鑫;海報制作:張宸、旦增努布)
這場橫跨中國東西的“青稞之旅”背后,是一項名為“消費扶貧”的全國性扶貧舉措。依托消費扶貧,西藏的優質農產品和地方特產,通過互聯網,走向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地,擺上了千家萬戶的客廳和餐桌。
一名員工在青稞精深加工產業園區產品展示廳內展示青稞產品。 新華社記者 張汝鋒 攝
西藏是“地球第三極”,有著許多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和特色產品。但受限于自然地理等客觀條件,藏地物產遇到了產業化水平不高、物流渠道不暢、營銷推廣難等實際問題,品牌不響、銷路不佳、后勁乏力的弊病一直困擾著產業發展。
為貧困地區的農產品尋找銷路是消費扶貧的初衷。今年4月,西藏那曲市申扎縣常務副縣長王軍強在雪域高原開啟了“直播帶貨”,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來自海拔4800米的牦牛肉一搶而空,線上線下訂單1200份,銷售額近20萬元。“一場直播也為申扎這個藏北曾經的貧困縣,撒下互聯網經濟的種子。”王軍強說。
西藏林芝市墨脫縣茶農在茶園采茶。 新華社記者孫非 攝
對于貧困地區而言,消費扶貧不僅是幫助解決產品“賣得掉”的問題,更是為“賣得好”“賣得久”打基礎。
在西藏林芝,一個“7+2”的消費援藏平臺正悄然搭建。“廣東援藏工作組將在珠三角7個城市和香港、澳門建設西藏特色農牧產品和旅游交易推廣中心,為西藏林芝市與粵港澳大灣區消費市場架起橋梁。”廣東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隊領隊劉光明說。
2016年5月19日,西藏冰川礦泉水有限公司職工次丹多吉正在裝載礦泉水。
新華社記者晉美多吉 攝
得益于平臺的建立,林芝市米林縣米林鎮致富帶頭人尼瑪今年擴大了靈芝種植規模。8月,兩萬斤靈芝長成,晾曬之后,通過“7+2”消費援藏平臺銷往廣東珠海等地,實現特色藥材產銷兩旺。
西藏自治區最新的數據顯示,自開展消費扶貧行動以來,西藏已認定并申報全國消費扶貧產品185個,累計銷售額達1.05億元。
西藏林芝市魯朗鎮五寨村民正在清理收集來的藏雞蛋。 新華社記者張汝鋒 攝
中國的減貧事業方興未艾,憑借產業扶持栽下的“搖錢樹”、消費扶貧形成的“聚寶盆”,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正走上致富路、實現小康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