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敦煌莫高窟1600多年的開鑿歷史,出生于1989年、從22歲開始修壁畫的李曉洋過于年輕,即便他那在敦煌修了一輩子壁畫、88歲的爺爺李云鶴,在莫高窟面前也是年輕人。而在敦煌研究院的文保中心,90后占1/3。
對青年來說,文化的樣態是多元的,但他們對文化的熱愛和文化對他們的召喚是一致的。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幟。
今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建議》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還等什么呢,年輕的你,來吧!
修文物的、看文物的、做文創的,都是年輕人
國家圖書館館藏有200余萬冊古籍,修復師中80后占一半以上,最年輕的修復師是95后。出生于1989年的李屹東記得,自己參與修復乾隆時期的孤拓《五百羅漢圖》時,修復小組有十幾個人,年輕人給老師傅打下手,20多米長的拓片鋪在地上,老少修復師跪成一排,足足修了一兩個月。如今,他已經在師傅們的指導下,獨立修復了乾隆藏書“天祿琳瑯”中的幾本。
近10年來,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建立了12家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通過舉辦短期培訓班、招收古籍保護專業碩士、師帶徒等多種方式培養古籍修復人才,使修復人員從不足百人發展壯大至千人。
《建議》中指出,要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物古籍保護、研究、利用,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早在1987年,北京故宮就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今年600歲的紫禁城,成為最潮的“網紅”。
11月21日,北京降下了2020年的第一場雪。一下雪,穿著傳統服飾去故宮打卡,早已是年輕人心照不宣的“初雪標配”和“熱搜預訂”。在二三十年前,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去歐美的博物館參觀,最羨慕就是在展廳里、庭院里,能看到很多年輕人;今天,他在中國的博物館、考古遺址公園,也看到了滿院子年輕人,“打心眼兒里激動”。
《建議》中還提出,要“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關于這一點,近些年“賣了10個億”的故宮文創也很有發言權。截至2018年12月底,故宮文創產品達11936種。除了實體文創,故宮還開發了每日故宮、韓熙載夜宴圖、紫禁城祥瑞等各類App。研發這些App的新媒體團隊,由一群年輕人組成。
2017年,李曉洋成立了自己的壁畫修復工作室,這幾年都在成都修壁畫。被問到心目中的2035年什么樣?正爬在一二十米高腳手架上的他說:“希望經過我手的壁畫在那時候都能完好如初地保存下去;希望有比我更年輕的下一代壁畫修復師,能繼續把這件事安安靜靜地做下去。壁畫總是要不斷修復的,年輕人總是在不斷長大的,傳承的是手藝,也是文化和精神!
革命文化打破圈層 補足青年“精神之鈣”
201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鐘君的團隊制作了一檔讀書類綜藝節目《開卷有理之馬克思靠譜》,嘗試用多種視聽形式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大眾化傳播。主題曲《馬克思是個九零后》是一首說唱歌曲,播出后迅速“火出圈”,詞作者是一名90后女生。
鐘君說:“我們想通過這種形式與年輕人建立一種精神交流的渠道,同時解決圈層之間、代際之間、專業學術和社會大眾之間的溝通問題!
中央黨校文史部副教授林雅華認為,青年的個人發展是和國家與民族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十四五”期間,革命文化在青年群體中的目標,就是要補足青年的“精神之鈣”。
林雅華說,革命文化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代表了我們要實現民族復興、人民解放、人民幸福的歷史目的。在不同歷史階段,面對不同挫折困難時,這個目地會變成不同的精神,比如“紅船精神”“鐵人精神”“兩彈一星精神”,以及現在的“抗震救災精神”“抗疫精神”。
在疫情期間,95后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群體,活躍奮戰在抗疫一線;在脫貧攻堅戰中,更有像黃文秀這樣的年輕人犧牲在了工作崗位上;曾經的研學游主題以傳統文化居多,如今紅色文化的研學游日益受到歡迎。
林雅華說:“尤其在這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役中,更多青年看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治理效能,從科學的意義上確認了我們所走的這樣一條道路的正確性。他們從源頭去探究這條道路,形成了一股熱潮!
“走出去”的圖書和影視 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建設“文化強國”,廣播影視和文學藝術的全面繁榮,可能是我們生活中接觸最多、感觸最深的兩個領域。《建議》指出,“要以講好中國故事為著力點,創新推進國際傳播,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
在9月舉行的第27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北京出版集團把圖書版權賣到了10余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文學類圖書《人民的名義》已輸出德文、法文、西班牙文等15個語種版權;少兒類的《古靈精怪好問題》越南文版上市數月,銷量突破1萬冊。
電影也不遑多讓,這可能是一個對青年導演最友好的時代。成立于2017年的工廠大門影業,只簽新人導演,已經出品了《春江水暖》《氣球》《回南天》等10部電影。其中,導演高鳴的處女作《回南天》入選2019年第四十九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光明未來”單元;《春江水暖》成為戛納電影節影評人周單元第一部華語閉幕片。
今年11月,愛奇藝和大象點映宣布,將共同推出面向青年創作者、打通線上線下的全周期服務,發布的首批片單就包括在第二十五屆釜山國際電影節獲獎的《漢南夏日》——這是導演韓帥的處女作。
80后導演黃驥,曾憑借電影《笨鳥》獲得第6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新生代”競賽單元的“評委會特別獎”。
現在,黃驥在大城市的銀幕講小鎮的故事,更在世界上發出中國的聲音,“時代的變化讓我看到很多可能性,這些可能性給創作者提供了很多創作土壤!秉S驥說,“而世界因為對經濟騰飛的中國感興趣,就對中國電影產生了更多興趣,比以往更期待看到中國電影,期待看到中國電影里各種形態的人物及生活面貌!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