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11月5日電(記者 宋莉)22歲的曲海仙是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縣康恩家園的居民,目前在社區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工作,是一名"繡娘"。
95后獨龍族女孩曲海仙。中國青年網記者 宋莉 攝
2019年底,還在外地打工的曲海仙回鄉搬進了一個新家--迪慶州最大的移民扶貧搬遷項目康恩家園,這個社區由周邊6個鄉鎮25個行政村93個村民小組組成。"像我們年輕人真的很向往住進城里的樓房,老人一開始有點不習慣,但現在越來越適應這里的生活。"
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最大的移民扶貧搬遷安置點康恩家園。中國青年網記者 宋莉攝
曲海仙至今仍清晰地記得,剛搬到康恩家園時情況,"家里的床、電飯鍋、電磁爐、被子、衣柜,甚至連碗和筷子都是準備好的,可以說一應俱全,拎包入住。今年我們就是在這里過的年。"移民搬遷來到康恩家園后,曲海仙也決定回到家鄉工作。
今年年中,初到康恩家園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時,曲海仙并不熟悉少數民族非遺服飾的縫制。和曲海仙一樣,工坊的很多人也并不熟悉傈僳族服裝縫制。
"他們組織了三個月的培訓,我們這才慢慢熟悉了工坊的工作。"就這樣,曲海仙成為家門口的一名"非遺繡娘"。"在這邊上班挺好的,能學到一技之長,能接送弟弟上下學,還能照顧父母。"說起在康恩家園的生活、工作,曲海仙笑意盈盈。
曲海仙家曾是當地的貧困戶。父親殘疾,她和弟弟妹妹上學的時候,家里全靠母親一個人。因為體會過遠離家人,在外地漂泊的生活,如今能在家門口就業,對曲海仙來說,別提有多開心了。
"在康恩家園,像曲海仙這種在家門口就業的年輕人還有很多。"永寧社區康恩家園黨委書記李春華介紹。
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縣康恩家園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負責人李昌平。中國青年網記者 宋莉 攝
據了解,康恩家園的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是在2020年4月份落地的。工坊負責人李昌平介紹,這個工坊可以帶動附近不少居民就業。未來,她希望通過這個非遺工坊帶動更多人就業,也讓傈僳族的非遺服飾走進更多人的生活。"接下來,我計劃打造一個直播間和非遺傳習館,讓更多人了解和體驗當地非遺文化。"
據悉,維西縣保和鎮永寧社區為了讓易地搬遷群眾"搬得出、留得住、逐步能致富",當地不斷加強和推進安置點產業布局力度,擴大搬遷戶就業面,實現安置點產業全覆蓋。在康恩家園,還有許多搬遷戶通過當公益護林員、成立專業合作社、外出務工等方式增加了自身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