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村這件事,梁春蓮(化名)一家考慮了好幾年,在外打工的丈夫每次回家,他倆都會商量一番,衡量兩件事:掙錢和顧家。
掙錢很重要,為了生計,梁春蓮去了鎮上的陶瓷廠打工,丈夫跑去了珠三角。粵北、粵東、粵西的人都知道,那里代表著富裕和機會。兩人拼搏了幾十年,解決了生計問題,可是,一家人聚少離多,沒顧上陪孩子也顧不上孝順老人。
他們想回村。這個念頭這些年愈發強烈——梁春蓮快50歲了,丈夫的身體也不再強壯,家里的老人更是需要照顧。但回村的困境很明顯,梁春蓮家所在的連樟村是粵北的一個小山村,沒什么產業,她家只有幾畝薄田,如果只是靠天吃飯,一家人的生活很快就會被打回從前。
“如果村子周邊能打工就好了。”梁春蓮沒敢想能在家門口就業,距離家近點的地方就挺好,收入少一點無所謂,只要一家人能夠在一起。“再等等”,每次商量,丈夫都會這么安慰她。她不知道自己的愿望什么時候能實現,她甚至想,如果實在不行,再多存點錢,等干不動了再回來過日子。
幸運的是,這一天并沒有讓她等太久!這些年,連樟村大變了模樣,先是修了路燈、通了公交車,后來又建起了扶貧車間、農業科技示范園,不大的鄉村還開了所鄉村振興學院,專門分享連樟村脫貧的經驗。2018年,連習近平總書記都來了。此后,來村里參觀、學習、游玩的人絡繹不絕。
扶貧車間內,村民正在包裝玩具。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林潔 攝
三年前,梁春蓮和丈夫一起回了村。她沒想到,三年時間,昔日凋敝的村莊成了蒸蒸日上的“網紅”。村里到處煥然一新,廣場墻面重新粉刷了一遍,白墻上刷上了一句話:全面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脫貧致富一個不能落下。
連樟村是在2016年被列入省級相對貧困村的。過去,這個村子并不貧窮,靠著砂糖橘種植,村民的生活大體還過得去。然而,201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黃龍病摧毀了連樟村的支柱產業,村民也是那時候才真正見識了柑橘“癌癥”的可怕。
梁春蓮對黃龍病恨得牙癢癢,她記得,病情蔓延得很快,一開始聽說別家有病樹時,她沒怎么在意,沒過幾個月,村里的幾千畝橘子樹都受了災,眼看著自家橘子樹的葉片慢慢變黃,她心疼得只想哭。
砂糖橘產業被摧毀后,村民們只能靠著人均不足半畝的水田維系生活,很多人也是那時候離開了村子。梁春蓮去了鎮上的陶瓷廠,做著三班倒的工作,一個月4000元的工資,還要扣掉租房的錢。她覺得陶瓷廠的工作“特別難熬”,尤其是晚上七點到第二天凌晨三點那班,每次上班“心跳得特別快,腦袋嗡嗡嗡的”。她每次都是咬牙堅持,好幾次都覺得快要暈過去了。家人勸她別干了,身體要緊,她沒應,“能多貼補點家用總是好的”。
2017年,連樟村和一家玩具公司達成了合作,把村里閑置的校舍改建成了“扶貧車間”,招募村里的老人婦女做玩具組裝,梁春蓮報了名,村民的日子從那時有了明顯變化。
扶貧車間內,村民正在組裝玩具。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林潔 攝
7點半,工人們全部到位,三人一組進行玩具拼裝。一天工作8小時,她們一組能完成四五千件產品,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這比過去好得多!”梁春蓮說,在家門口就能就業,收入穩定,時間也很自由,下班后還能兼顧地里的農作物,“已經很知足了”。
有了“扶貧車間”,很多外出打工的婦女回了村,近100人的生計有了著落,比如村民李彩均。2016年連樟村被認定為省級相對貧困村時,村里共有55戶貧困戶,李彩均家就是其中之一。
過去,李彩均和丈夫田間地頭忙活一年,收入就靠幾畝薄田和山上的竹林,賣花生和竹筍換來的錢,她會一毛一毛地數好幾遍,然后分成幾部分,這些錢的去向早就盤算好了,買米、買化肥、買農藥……常常是還沒在手上捂熱,錢就花出去了。收成好的年頭,她一年能買一件新衣服;收成一般的時候,她連買化肥都要賒賬。
每年6月是李彩均最“害怕”的日子,太陽毒得很,她經不住曬,多次暈倒在田邊。如果遇上下雨,更是手忙腳亂,谷子剛曬出去,就得搶收回來。淋壞了谷子,她能哭好幾天。她身上好多傷疤,都是做農活時留下的,連上嘴唇也有一道——那天早上,她去山上砍竹子,鐮刀砍上竹節反彈回來,碰到了嘴唇,流了好多血,去不起醫院,她自己簡單處理了一下,所幸傷口不大。
去“扶貧車間”上班后,李彩均每月能有2000多元收入,比她種田時翻了好幾番,政府還幫她買了社保和醫保。她家的田地也沒有荒廢,下班和休息的日子,她繼續種花生和水稻,政府還給她獎勵。2019年,李彩均甩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記者采訪時,她一直笑,反復說的只有兩個字:“高興”。她住上了新房,家里添了電飯煲、電磁爐、冰箱......燒柴的爐灶已經廢棄了,之前儲備的柴火還沒燒完,堆在房間一角。
昔日凋敝的連樟村如今成了蒸蒸日上的“網紅”,村里到處煥然一新。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林潔 攝
閑暇時,李彩均會去看村民跳廣場舞,她不好意思跳,但看著就高興。這些年,村民的生活豐富了很多,過去村里沒有路燈,天還沒黑,大家就各自回家了,田間地頭忙活了一天,誰也沒有力氣再出來,“現在生活好了,不一樣了。”她說。
連樟村人都感受到了生活的變化,外出打工的人陸續回來了,年輕人在鄉村振興學院和現代化農業產業園里學習新型農業種植技術,上了歲數的人可以進“扶貧車間”工作,也可以在購物街經營特產店招待游人,村里熱鬧多了。
前些日子,梁春蓮在村口碰上了以前的鄰居,對方十多年前就出去打工了,后來很少見面,她上前打了招呼。鄰居說,這次回來就不走了,她們準備學點農業技術,拿出積蓄盤點地,種美月西瓜和草莓,城里人愛吃。“村里天天說小康,她們都回來奔小康哩。”梁春蓮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