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5月29日電(記者 劉尚君)“加強無障礙環境建設是保障全社會成員特別是殘疾人、老年人、傷病人等有特殊需求群體融合共享社會生活的重要前提,是完善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是應對老齡化滿足適老化需求的重要措施。”今年兩會期間,無障礙環境建設再次成為代表委員討論熱議的話題,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委員、中國殘聯副主席呂世明建議,將無障礙環境建設納入全國人大立法計劃。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委員、中國殘聯副主席呂世明。
呂世明表示,近年來,黨和國家對無障礙環境建設高度重視,政府部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殘聯組織等積極推進,我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法規政策標準體系不斷完善,無障礙設施、無障礙信息、無障礙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城鄉無障礙環境建設方興未艾,社區、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受益面不斷擴大。但是當前,我國有8500萬殘疾人,2.4億60歲以上的老齡人,對無障礙環境需求日益增多,我國無障礙環境建設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水平還不相適應,面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
為此,呂世明提出“將無障礙環境建設納入全國人大立法計劃”的建議。
他強調,作為殘聯組織,真實代表廣大需求者的利益訴求,對無障礙而言,就是全面反映需求愿望,同時也提出改進滿足供給的方法和路徑,這也是社會治理能力和社會體系有效有力轉化社會效能的實踐與應用。
他分析,從建議本身出發,目前,通過無障礙理論政策研究、制度機制探索、督導實踐應用等多方面的經驗積累,我國無障礙環境建設立法已經具備理論實踐和推廣應用的基礎條件。這次疫情防控突發應急事件的應對中,因無障礙條件缺失造成不應有的傷害和損失顯示出無障礙環境的至關重要,也充分表明亟需將無障礙環境建設立法,以法律制度來保障我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滿足社會成員對無障礙環境建設日益增長的迫切需求。
他認為,無障礙環境建設立法最大的必要性就是實現人民至上理念,滿足人人獨立自主生活的需求,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無障礙環境建設立法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讓人民群眾有更多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的制度保障。加強無障礙環境建設立法是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是加強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可以促進無障礙環境建設機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無障礙環境建設立法是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持續發展和人文關愛的必然要求,同時促進信息交流無障礙也是新時代發展需求。
此外,呂世明還特別關注建立無障礙設計和設施產品認證制度、高度重視老舊小區無障礙改造、農村和特色小鎮無障礙環境建設和改造、無障礙智能產品的科技研發智造和應用效能等多項議案。他呼吁,不應當把無障礙看做是一個高配,而應當是標配,無障礙絕不是小眾群體受益,而是大眾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