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5月21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在預定軌道上飛行近5000圈,穩定運行超過8800個小時,執行超過5000條指令,完成180余次通信試驗,開展20余次光譜測溫儀在軌觀測試驗,獲取了超過70GB圖像數據——這是我國虹云工程首星在軌運行一年半交出的答卷。
在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黨委書記馬杰透露了以上數據。她說,作為我國首顆低軌寬帶通信技術試驗衛星,虹云工程首星自2018年成功發射以來,表現良好,有效驗證了低軌衛星互聯網的技術途徑。
在當今信息時代,隨時隨地按需的互聯網接入已成為“互聯網+”產業構建和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無論是內陸偏遠地區,還是空中、海上,無論是人與人、人與物還是物與物之間的信息互聯,都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體現。
根據工信部2019年底的數據顯示,我國仍有2%的行政村未能接入互聯網。根據國際電信聯盟估計,全球仍有近一半的人未聯網。除了這些地面網絡不發達的地區,航空、航海以及野外作業等都需要衛星網絡的支持。
馬杰說,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為此提出基于低軌衛星星座構建天地一體化信息系統——虹云工程,并于2018年12月22日成功發射首星。
據她介紹,虹云工程首星創造了首顆低軌寬帶通信技術驗證衛星、首套低軌寬帶通信試驗系統、首次驗證星載相控陣跳波束寬帶通信技術、首套經在軌驗證的低軌寬帶通信協議、首個低軌寬帶相控陣用戶終端等“五個國內首次”,并入選新中國“150個第一”。
馬杰告訴記者,虹云工程首星發射后,先后完成了不同天氣條件、不同載體、不同業務場景等多種工況下的全部功能與性能測試,形成了低軌寬帶通信衛星、低軌寬帶衛星通信協議、低軌寬帶衛星信關站等一批關鍵產品,為我國衛星互聯網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