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扶貧“夫妻檔”帶著全家來駐村
發稿時間:2020-01-13 09:02:00 作者:王晨 來源: 中國青年報
東北的深冬,雪花紛飛,滴水成冰,但遼寧省喀左縣坤都營子村蔬菜大棚內卻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
記者在這里看到,韭菜、豆角和黃瓜長勢喜人,村民忙著澆水施肥。村里的第一書記桑穎告訴記者,這些蔬菜都是為供應年貨市場準備的,今年村民又將增產增收。
桑穎是遼寧省發展改革委的干部,丈夫孫長清是沈陽農業大學教師。2018年3月,夫妻倆帶著3歲的女兒和孩子的爺爺奶奶,從沈陽搬到喀左,全家來駐村。
“我們村牛糞轉化有機肥項目落地了,每年收益可達百萬元。”這一天,桑穎剛回到家,連忙把好消息告訴丈夫。
“說起農村環境治理,我們村可是省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示范村。”孫長清也曬出成績單。
夫妻倆經常分享各自所在村的進步,然而,他們的扶貧之路并非一帆風順。
2018年2月,遼寧省發展改革委召開選派機關干部到鄉鎮和村工作動員大會,桑穎產生了駐村工作的想法。孫長清是農村走出來的學子,能有機會回報農村也是他的夢想。
于是,兩人一拍即合,向各自單位表達了駐村愿望。經遼寧省發展改革委黨組和沈陽農業大學黨委研究,決定選派他們到遼寧脫貧攻堅的前沿陣地開展駐村工作。雙方老人也主動提出輪流陪同到鄉村生活,幫忙照顧孩子。
但是,剛駐村時,全家人水土不服,先后腹瀉,房屋供暖不好,老人腿部風濕發作。孩子總念叨:“媽媽我要回家。”
桑穎清楚地記得,自己剛到坤都營子村時,村里沒有一條像樣的路。刮風一身土,下雨一腳泥,路邊有村民私搭亂建的牛棚,牛糞沿路堆得到處都是,“那味兒就別提了”。
村里自然資源匱乏,八山一水一分田,村集體經濟零基礎,光負債就達120多萬元。
要想富先修路。“別的村子行,我們村也一定行,就從測量開始!”桑穎開展了扎實的基礎工作,成功為村里爭取到13.1公里產業路和7.8公里巷道的修建指標。
但是,村民只接受修路,卻不愿把路邊的牛棚遷進院。
張大爺老兩口80多歲了,對此特別生氣:“誰也別動我家棚子!”
“大爺您別生氣,就把我當親閨女,有啥不痛快都跟我說。您放心,村班子幫您干,不讓您再出錢出力。”幾個小時嘮下來,張大爺被桑穎的真誠打動了。就這樣,桑穎挨家挨戶做工作,村里的牛棚全部進了院。可牛糞怎么辦?
桑穎又找到了一個解決的好方法,使用先進設備把牛糞轉化成優質有機肥,年收益可達百萬元以上。
摸底數,探實情,桑穎琢磨出坤都營子村落后的原因在于發展無規劃無人才,產業無特色無龍頭,規劃制定成為當務之急。
她向貧困戶問疾問苦問需求,與種養殖大戶探討產業發展途徑,與黨員干部研究壯大集體經濟思路,還邀請沈陽農業大學專家團隊現場指導,依托學校搭建科技服務平臺助力農業發展,村里也有了科學發展路線圖和時間表。
桑穎帶領村班子組建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先后制定了相關產業發展方案11個,鼓勵村民轉產,發動大戶帶頭,籌劃品牌創建。為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她引進了抗旱玉米等品種,建立了小麥、谷子、芝麻樹等種植實驗田,聘請縣農業專家全程指導,直接使農民每畝地增收500元以上。
低保戶王國林剛剛收到村里送來的賣糧款,去年他在村集體的帶領下種植小麥,喜獲豐收,“一畝地比往年增收了1000元,我今年能過個肥年。”
近兩年時間,桑穎爭取的13.1公里產業路、4座橋梁、省級留守婦女兒童之家、“美麗鄉村”、7.8公里巷道、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項目一一落地,總投資已超過千萬元。
桑穎在縣環保局爭取政策支持的時候,一位領導曾拿著她的方案這樣評價,“我還沒見過哪個村子的環境整治方案做得這么詳盡,就你這個勁兒,我都不忍心拒絕你”。
桑穎的駐村扶貧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跟丈夫孫長清經常“你追我趕”,比誰走訪的貧困戶多,比誰對駐村了解得更深入。
孫長清工作所在的東前溝村地處遼西低山丘陵區,“十年九旱,老百姓靠天吃飯,村里一窮二白,集體收入為零,勞動力外流,家里只剩老人和兒童……這都是農村發展的難題。”
針對村里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的嚴重短板,孫長清協調水利部門投入47萬元建成一口深150米的水澆地井,配套管路6000米,建成水澆地200畝。在他的努力下,村里拓寬了硬路,新建了過水橋,解決了村民出行難題。
村民們知道孫長清是農大教師,生產中遇到技術難題都來向他請教。孫長清到農大實驗基地考察,為村民帶回軟棗獼猴桃、小蘋果、迷你胡蘿卜等特色品種,在村里建立試種試驗園。他還協調縣校共建,在村里建立“同心興農喀左基地”,搭建科技服務平臺。
村民馬桂成因此嘗到了甜頭,“孫書記推薦的鈣果樹種對了,不僅耐旱,而且采摘價格每斤能達到25元。”
在東前溝村黨支部書記曲國信看來,孫長清的到來,給村里帶來了項目資金以及種養方面的新觀念、新技術。
兩年快過去了,孫長清一家也逐漸融入了駐村生活。孩子跟著春種秋收,曬出兩朵高原紅,還時不時說上幾句喀左話。“爸媽對喀左的菜市場如數家珍,一家人正慢慢成為喀左人。”桑穎說。
前不久,夫妻倆去沈陽參加一次綠色農產品展銷會,順便帶著女兒回家探望桑穎父母。準備返回喀左時,女兒問她:“媽媽,沈陽的樓好高,路好寬,燈好亮,咱們為什么還要回喀左啊?”
“因為咱們的家在那里。”汽車后視鏡里,桑穎看到父母揮手告別的身影,含淚回答。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