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越夾金山 紅軍不怕難
發稿時間:2019-07-31 00:00:00 來源: 中國青年報
夾金山位于川西,橫亙在四川寶興縣和懋功(今小金)縣之間,是中央紅軍長征中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
1935年6月,強渡大渡河不久,紅軍即向懋功地區挺進。為甩開追在身后的敵人,迅速實現與紅四方面軍的會合,中央紅軍決定,選擇敵人較少的雪山草地一線,達到快速行軍目的。
6月11日,紅一方面軍一軍團2師4團作為先鋒團,在團長王開湘、政委楊成武的率領下,來到夾金山腳下的磽磧藏鄉,準備翻越這座主峰海拔4900多米的大雪山。
夾金山又名“甲金山”,藏語稱為“甲幾”,意為很高很陡的意思。地勢陡險,山峰連綿,山巔終年積雪;空氣稀薄,天氣變化無常。當地民謠稱:“夾金山,夾金山,鳥兒飛不過,人更不可攀。要想越過夾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間!”
在磽磧鄉澤根村,參加再走長征路的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見到了當年紅軍翻越夾金山時的向導馬登洪的兒子馬文禮。今年70歲的馬文禮說:“父親當時20多歲,聽說紅軍是窮人的軍隊,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就和另一位會藏語的漢人楊茂才,為紅軍當向導!
“翻越夾金山,有三點非常重要!瘪R文禮回憶,父親曾告訴過他,翻雪山最好是上午9點之后登山,下午3點之前下山,錯過這個時間,衣服和鞋子容易結冰;因為夾金山海拔高、空氣稀薄,爬山時不能大聲說話和笑,更不能坐下休息;帶上烈酒、辣椒湯和一根木棍,“烈酒可以抵御寒氣;木棍可以探路,還能為后面的人留下記號”。
1935年6月12日拂曉,先遣隊開始沿著崎嶇狹窄的泥路翻越雪山,一路經過涼水井、扎角壩、菩生崗、燒雞窩、一直箭、五倒拐……向夾金山頂爬去。
6月的夾金山仍有很厚的積雪,中央紅軍大多是南方人,從未見過如此高的雪山,更未經歷過如此寒冷的天氣,一些山溝被常年的積雪填平了。馬文禮說,走在上面,不知哪里是實地,哪里是山溝,十分危險。戰士們只能踏著前面戰士走過的腳印,一步一步地小心前進!吧圆恍⌒模陀锌赡艿暨M雪坑或滾下山崖。”
位于寶興縣城的紅軍長征翻越夾金山紀念館,也記錄著當年紅軍翻越夾金山時的情形:穿過原始森林和灌木叢,眼前是白雪茫茫的高山草甸,有的地方根本看不到路,前面的戰士們手執木棍,在雪中探路,他們用刺刀、鐵鏟在雪上挖踏腳孔,后面的戰士沿著前面闖出來的蜿蜒小路往上爬。
“越往上走,積雪越厚,氣壓越低,呼吸越困難。由于饑寒勞累,加上嚴重缺氧,很多戰士感到胸悶、頭疼、腿軟……這時候,誰要是停下來,就會永遠起不來!毙〗鹂h達維鎮夾金村原支部書記李連云說,“下山時不像上山時那么吃力,但下山的危險性增加了。”這時必須更加小心,因為山高路滑,下山時很可能以極快的速度摔下去。
當天下午,克服重重困難翻越夾金山的紅軍先遣隊,來到與達維古鎮遙相對應的半山坡上,與正執行任務的紅四方面軍策應部隊突然相遇,兩軍在此意外會合。
在達維老街東側300米處的河岸上,至今仍在的被后人稱為“會師橋”的小木橋,成為當年中國工農紅軍一、四方面軍兩大主力部隊勝利會師的歷史見證。
先遣隊勝利翻越夾金山與紅四方面軍會合的消息傳到磽磧,大大鼓舞了中央紅軍指戰員的士氣。
6月13日,中央主力紅軍翻越夾金山前,在夾金山下的的扎角壩,召開翻山動員大會。隨后,紅軍戰士包括傷病員、女戰士在內,在藏民的幫助下,用柏樹皮、干竹子扎起了一把把“火照”,砍來竹竿、樹條做成一根根路杖,把干海椒分給每個戰士,作為翻雪山時的御寒品。戰士們扔掉一些不必要的物品,束緊腰帶,向長征以來的第一座大雪山夾金山挺進。
6月17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帶領的黨中央、軍委和直屬部隊翻越夾金山,進抵達維。
從6月12日到18日,歷時七天七夜,中央紅軍主力全部翻過夾金山,與紅四方面軍在懋功勝利會師。軍委總政治部在達維古鎮后山上的喇嘛寺前,舉行勝利會師慶祝大會。
“長征在這里翻開了新的一頁!睂毰d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朱樊剛說,兩大主力的勝利會師,為紅軍揮師北上奠定了基礎。
本報四川小金縣7月30日電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董碧水 朱洪園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