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士飛奪瀘定橋 打通勝利北上路
發稿時間:2019-07-30 00:00:00 來源: 中國青年報
直到今天,劉東升還清楚地記得,父親的手掌和手臂上有大片的傷疤。他手臂內側皮膚皺起,手指連指紋都沒有了,因為汗腺被破壞,再炎熱的夏天那部分皮膚也出不了汗。
“對。我父親也有這樣的傷疤。”7月28日下午,在瀘定橋頭的游客中心聊起這個細節時,李理伸出手臂,向旁人指出父親傷疤的位置。
那是84年前在瀘定橋上燙傷的。1935年5月29日,紅一方面軍先遣隊伍的22名突擊隊員,在這里飛奪瀘定橋,打開了紅軍北上的通道。李理的父親李友林、劉東升的父親劉金山正是其中兩名突擊隊員。
1935年5月25日,紅軍在安順場強渡大渡河,但由于渡船太少,紅軍大部隊無法在短時間內快速抵達大渡河東岸。而追兵越來越近,中革軍委于是決定迅速奪取上游的瀘定橋,讓主力部隊通過。
李友林、劉金山所在的紅四團作為左縱隊的前衛,奉命3日內急行軍320里趕到瀘定橋。部隊才走了一天,5月28日凌晨,紅四團又接到電令,要求他們再提前一天趕到瀘定橋。此時,離限期已經不足一個晝夜,而距離瀘定橋還有240里路。
“你們要用最高度的行軍速度和堅決機動的手段……要在此戰斗中突破過去奪取道州和五團奪鴨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記錄。”電文里說。
紅四團一晝夜奔襲240里的軍事奇跡由此開始。李理從父親口中得知了當時急行軍的一些細節:部隊沒時間做飯,戰士靠吃生米充饑,又不敢吃得太飽,怕跑不動。
等到了瀘定橋,李友林胃部痙攣,疼得直冒汗,非常疲憊。更令人絕望的是,紅四團到達的時候,這座鐵索橋橋面的木板已經被國民黨軍隊抽走,空留9根底索。對岸,國民黨軍隊已經構筑了防御工事。
瀘定橋位于瀘定城西,全長101米,寬兩米多,左右各兩根鐵索為扶手。今天,這座著名的鐵索橋上已經被鋪上了密集的厚木板,還有多名安保人員在橋上維持秩序。即便如此,許多游客走上橋面時依然戰戰兢兢,互相攙扶著緩慢通過。
紅四團決定組建一個奪橋突擊隊。李友林、劉金山等22名戰士在這種情況下舉手報名。李理說,因為父親是黨員,又是干部,曾在烏江等戰斗中立功,有豐富的戰斗經驗和敏捷的身手,因此入選突擊隊。
5月29日16時,奪橋戰斗打響。全團司號員在橋頭吹起沖鋒號,架在上方的機關槍、迫擊炮一齊射向對岸,對敵方進行火力壓制。身手敏捷的突擊隊員們沿著鐵索向對岸爬去,第二梯隊緊跟其后鋪設橋板,以便后續部隊沖過去。
劉金山向劉東升描述了當時的場景:敵人的子彈幾乎是擦著頭皮呼嘯而過,有的在鐵索上打出了火花。
李理曾好奇,父親當時趴在鐵索上時是否感到恐懼。李友林告訴兒子:“我只能想到活,不能想到死。如果想到死了,也許就過不去了。”
快要到對岸時,國民黨守軍點著了還沒撤完的橋板,熊熊大火把鐵索燒得滾燙。穿越火線突進大橋東頭的時候,灼人的鐵鏈在兩位戰士的身上留下了無法抹滅的傷痕。
但他們已經顧不上那么多了。這是當時大渡河上唯一的一座橋,也是紅一方面軍北上的必經之地。他們沒有選擇,渡河才有生的希望,才有可能勝利北上。
李友林回憶當年情景時曾對兒子說,最讓他激動的是,他在鐵索上搏命過橋時,身后全團的司號員都集中在橋頭吹起沖鋒號,這給了他力量。而紅軍在后方火力兇猛,起到了牽制敵人火力的作用。
奪橋成功后,紅一方面軍大部隊浩浩蕩蕩地從瀘定橋上越過大渡河天險,也粉碎了蔣介石讓朱毛紅軍成為“石達開第二”的計劃。
李理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從父親口中完整地了解了他飛奪瀘定橋的戰斗經過,他對父親敬佩不已。7月28日,他再次踏上瀘定橋,重溫父輩的英雄往事,他說:“我們要不忘先烈,不忘初心。”
本報四川瀘定7月29日電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王鑫昕 胡寧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