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王歡:培育具有中國精神氣質的一代新人
發稿時間:2019-03-11 11:50:00 作者:盧冠瓊 宋繼祥 來源: 中國青年網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北京市特級教師王歡參加教育界別小組會。 中國青年網記者 宋繼祥 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3月11日電(中國青年網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盧冠瓊 宋繼祥)“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我國的發展做出新的歷史定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因此,作為奠基工程的教育事業,必須承擔起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近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北京市特級教師王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涵著無限豐富的教育智慧與教育素材,挖掘傳統文化育人價值,培育具有中國精神氣質的一代新人,是新時代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王歡深感使命重大。她認為,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其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傳統文化里有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中的精神價值,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渠道。
“基礎教育階段是為人生奠基的重要階段。在這個時期,重中之重是為學生一生打下厚重的成長底色,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引導他們志存高遠、心系家國,為民族之崛起而努力讀書、奮發學習。”王歡認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系到“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教育根本問題,關系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落地、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更關系到為學生注入情感、打開胸懷,在積極投身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中實現成長動力的深層激發與生命境界的超越升華。
王歡表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道德規范,通過適應時代要求、符合成長規律的教育性發展與轉化,培育出具有中國精神氣質的一代新人,是一項涉及面廣、專業性強的系統工程,需要整體構建、全面推進。為此,她提出四點建議。
首先,要創新學校教育,發揮弘揚傳統文化主陣地作用。學校要多層次推進傳統文化教育,在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課堂教學、教材內容、環境布設等方面融入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并在不斷深化校園文化內涵的過程中著力打造傳統文化教育主陣地。特別是要在校本課程開發中突破固有的育人邊界,強調開放性、綜合性、實踐性和生成性,讓非遺文化、中醫藥、古詩文吟誦、中華武術、民族舞蹈、中國繪畫等走進課堂,致力于從物質、行為、制度、精神文化層面,由形入神、自外而內地為學生生命成長固本、鑄魂、打底,實現文化傳承與教育創新的同頻共振。
其次,注重家校合作,讓中華民族文化基因代代相傳。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庭是傳統文化傳承與家國情懷培育的重要場所。王歡建議,要在家校共育中倡導學生搜集家庭故事,傳家書、頌家訓,有效建立起一種學生與家長緊密溝通的方式,讓家庭成為價值觀培養的有效載體,成為家國情懷培育的萬千搖籃。
此外,可以整合社會資源,增強學生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王歡建議,要充分發揮博物館、藝術館、美術館、圖書館等社會文化資源的教育價值,引導學生從小熟悉家國文化、了解家國社會,并學會將文化傳統與當代社會生活相結合。同時,要基于各類優質場館資源開發,探索重要的中華文化符號、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寶藏等背后承載的禮儀典范、傳統習俗、民族精神等豐富的文化信息,挖掘其與語文、數學、科學、藝術等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將中華文化與教育改革緊密銜接,利用文化素材積極進行跨學科課程整合設計,有效推動學生學習方式變革。
最后,應該加強輿論宣傳,營造全民支持的文化傳承氛圍。王歡認為,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離不開全方位的輿論支持。只有在全民支持的精神氛圍中,文化傳承才能真正融入生活、融入時代。要在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中,利用各種傳播渠道,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內容與形式,傳承中國價值、中國靈魂、中國特色。
“在以家國情懷為底蘊的全景式社會畫卷中,讓中華文明五千年的種子在每一個孩子心中牢牢扎根,同時讓每一個孩子都成為最鮮活、最飽滿的中華文化傳承種子,人人會吟古詩詞,個個能唱中國曲,健康快樂地過好滿蘊中國味道、充盈中國氣韻的每一天!”王歡對此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