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小米董事長雷軍和格力董事長董明珠走上代表通道,圍繞中國制造業轉型發展回答提問。兩人再次同時亮相,也讓大家記起了他們5年前的10億賭約。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件事情。
在2013年的一次活動中,雷軍表示,5年內如果小米的營業收入擊敗格力,希望董明珠賠自己1塊錢;而一向以敢想敢做著稱的董明珠毫不示弱,當即表示要賭就賭10個億。一時間,雙方摩拳擦掌,賭約也成為輿論焦點。今年年底,5年賭約就將到兌現的時候,勝負如何,還需拭目以待,不過圍繞賭約本身,倒有許多值得探討的空間。
5年前的小米剛剛嶄露頭角,就和如日中天的格力定下10億賭約,可謂吸人眼球。當然,不少人將其視為企業營銷的噱頭,但更多是解讀為制造業“新貴”向行業傳統龍頭的挑戰。企業家的自信來自于對行業現狀的把握、對自身發展的考量。過去這5年,不論是小米還是格力,都在各自領域成為佼佼者。
小米借助“互聯網+”成功逆襲創造“中國制造”的奇跡,以三級跳的方式實現營收收入破千億,市場份額位居世界前五。而從“掌握核心科技”到“讓世界愛上中國造”,格力也依托科技創新,不僅在原材料、人工成本不斷攀升的情況下實現產品升級換代,更在制造業普遍疲軟的格局中實現利潤年年增長。雖然從事不同領域、發展不同類型、堅持不同模式,但是以小米和格力為代表的一批中國制造企業,都在轉型升級中走出一條新路,成就產品價值。
以5年為坐標,不僅看到兩個企業的成長,更勾勒出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過程。制造業既是工業化水平的標志,也是國家綜合實力的“內功”。一段時間以來,大而不強、大而不優的中國制造業現狀令人揪心。從圓珠筆之問背后的困局,到組團去國外搶購馬桶蓋、電飯煲的尷尬,再到手機芯片等核心技術被壟斷的無奈……這些制造業的短板和痛點,倒逼中國企業必須走上轉型升級的道路。
經歷數年埋頭攻關,如今,持續研發帶來大型客機、高速動車等國之重器密集問世,通過智能化、數字化為傳統制造業發展注入新動能,依托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打造的新型制造業勢頭強勁。以消費級無人機為例,中國的自主品牌就占領了全球70%多的市場份額。從跟跑、伴跑、到實現局部領跑,這5年邁出了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堅實一步。恰如雷軍所言,這場賭約,無論誰贏誰輸,都是中國制造業的成功。
事實上,這一步的邁出,還有更根本的推動力。近年來,中央將發展先進制造業、建設制造強國作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抓手,制定“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規劃,提出“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先進制造業集群”的思路,掀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中國制造業走出的這條轉型升級道路,離不開國家戰略層面的頂層設計,離不開各級政策的支持力度,也離不開企業的自身努力。對企業來說,轉型升級意味著放棄以往的盈利模式,創新發展意味著要更多的投入,這個過程面臨著利益的取舍、阻力的突破和轉型的陣痛,而擁有更多企業家精神的市場主體,為制造業爬坡坎的提供動力,描繪了創新、擔當、進取的底色。
“來一場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這句話在現場贏得熱烈掌聲。掌聲背后,是對國家重視制造業的認可,也是對未來發展的期待。面對核心技術和裝備依然受制于人、全球產業鏈分工中依然處于中低端的格局,能不能走出山寨模仿、一味打價格戰的怪圈,以高品質實現市場突圍,不僅關系到中國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更關系到人民群眾更高層次需求的滿足。5年10億的賭約或將期滿,但是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步伐不會停息,未來的路,還需政府、社會和企業相向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