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法蘭克福2月3日電 題:在異鄉,邂逅故鄉的年
新華社記者李函林 單瑋怡
法蘭克福冬日午后,寒意尚未消散,市中心衛戍廣場人聲鼎沸,洋溢著節日的歡慶。
1月31日,法蘭克福迎來首屆春節廟會,這是“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后,法蘭克福舉辦的首個大型新春慶祝活動。
廟會舞臺上,喜慶的紅燈籠高高掛起,寫有“四海同春·華星閃耀”的金色橫幅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濃濃年味兒撲面而來。
鑼鼓聲驟然響起,潮汕英歌舞隊邁著矯健的步伐登場。舞者揮舞著短棍,時而列陣向前,時而翻騰跳躍,剛勁有力的動作展現著這一傳承數百年的傳統民間舞蹈的豪邁氣質,引起現場觀眾陣陣驚嘆。
緊接著,安塞腰鼓隊登場。鼓槌翻飛間,激昂鼓點在廣場上空回蕩,舞者將黃土高原的熱烈奔放“帶到”萊茵河畔,揮灑出春節的喜慶氣氛,讓人熱血沸騰。
除了傳統文化的精彩呈現,廟會上還推出一場出人意料的“現代秀”——人工智能機器狗表演。數只靈活的機器狗出現在舞臺上,并隨著音樂起舞、跳躍、翻滾,科技元素為廟會中增添了一抹未來感。
“這真是太神奇了!”一個德國小朋友興奮地說。在法蘭克福工作的華人觀眾楊敏感慨地說:“沒想到在這里能看到傳統與科技的完美結合。這樣的春節,既有家的味道,又讓人看到了中國科技創新的未來。”
廟會另一大亮點無疑是熱氣騰騰的美食攤位。廣場上彌漫著餃子、年糕、糖葫蘆等各式美食小吃的香氣。攤位前排起長隊,人們爭相品嘗一道道象征團圓與吉祥的美味佳肴。
“糖葫蘆太棒了!酸甜的口感讓我想起小時候吃的美味糖果。”德國市民米夏埃爾·博爾希曼驚喜地說。“這些食物不僅是美味,更承載著中國人對家庭和團圓的珍視。”
活動現場還設有美食品鑒環節,攤主們一邊介紹制作工藝,一邊講述美食背后的文化寓意。有觀眾聽后感慨道:“美食跨越國界,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春節‘團圓’的意義。”
廟會不僅吸引了華僑華人,也吸引了許多德國市民前來體驗中國年的熱鬧氛圍。德國觀眾萊昂·朗戈施被鑼鼓聲吸引到舞臺前,他告訴記者:“文化交流是促進不同國家人民相互理解的重要橋梁。歌舞、音樂、美食……這些都是超越語言的表達方式,讓我們能夠直接感受到中國文化的魅力。”
來自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留學生瑞貝卡也是第一次體驗春節廟會。這次活動讓原本對中國傳統節日知之甚少的她大開眼界。“中國傳統舞蹈和美食,每一樣都讓我驚喜。節日的氛圍是相通的,我能深深感受到這是一場關于團圓、歡樂與希望的慶典。”
活動主辦方德中貿易投資促進會會長陳如弟說:“通過廟會,我們希望傳遞的不僅是年味兒,更是團結、包容與和諧的精神。我們期待未來能夠在更多地方看到春節的慶祝活動。”
廟會的成功舉辦,也是春節走向世界的縮影。從家家戶戶的年夜飯、貼春聯的習俗中走來,到如今在世界各地落地發芽,春節煥發出新的光彩。
在法蘭克福工作的華人劉芳說:“申遺成功讓我們更加珍惜這一傳統,而這樣的廟會也讓我們更有信心,把中國年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
當廟會在夜幕中落下帷幕,衛戍廣場上的紅燈籠亮了,映出一派溫馨景象。在異鄉的土地上,春節的傳統與現代交融,不僅撫慰了海外游子的思鄉情,也在世界的舞臺上,架起文明互鑒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