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8月1日,巴黎奧運會拳擊女子66公斤級16強賽,46秒“脆敗”的意大利拳手安杰拉·卡里尼在賽后的一“跪”一“哭”,再次引發了人們對于變性人參與體育運動的討論。
安杰拉·卡里尼跪在拳臺中央,眼里噙著淚,渾身微顫,接著雙手狠狠地拍了拍自己的大腿,起身之后,無視對手阿爾及利亞拳手哈利夫的安慰,穿過圍繩,離開了賽場,留下驚愕不已的現場觀眾……
關于“跪”和“哭”,卡里尼說那是為了告慰自己的父親,她認為自己愧對父親對她的期望,“我沒能代表意大利登上領獎臺”。但是在8月的第一天,真正能夠讓卡里尼和她的對手哈利夫登上全球熱搜榜的不是這一“跪”,而是她46秒“脆敗”后關于“跨性別”(MTF)選手的大討論。
阿爾及利亞拳手哈利夫(紅方)揮拳擊向意大利拳手安杰拉(藍方)
這一切始于比賽進行到42秒時,哈利夫一記后手直拳正中卡里尼的鼻梁,后者立刻走到場邊,并舉手示意暫停,嘴里嚷嚷著“Non è giusto”(這不公平),接著就讓教練宣布棄賽,“(那一拳打得)太疼了,我感覺鼻子被打之后就流血了。”就在卡里尼被擊中一拳之后,她一直在摸自己的鼻梁,“我此前一直在和男拳手訓練,我知道這一拳的分量,我也知道這意味著什么……”
棄賽后,第一時間向哈利夫發難的便是《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此前她就曾因為對跨性別者的評價而深陷漩渦之中。此次,她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中一直稱哈利夫為“男性拳手”,甚至直接將此事定性為“男人在公共場合毆打女人以供娛樂”。
接著美國前總統特朗普也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表態:“我不會支持男性參加女子體育比賽”。
阿爾及利亞拳手哈利夫
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指向哈利夫的“跨性別”身份,但哈利夫自己并不這么認為,因為自己3年前就曾參加了東京奧運會,只不過當時只拿到了第5名,并沒有引起太多爭議,賽后她也表示,“我已經準備了8年,我會盡一切努力為阿爾及利亞帶回一枚奧運獎牌。”
那么是誰泄露了哈利夫的“跨性別”身份呢?那就是國際拳擊協會(IBA)。在去年的新德里世錦賽上,哈利夫和中國臺北的拳手林郁婷都因為DNA的檢測后出現問題而被停賽。據塔斯社報道,哈利夫是因為在檢測中發現了其體內含有“XY”染色體——生物學上這就會被定義為男性。
當地時間8月2日,巴黎奧運會拳擊女子57公斤級16強賽,中國臺北拳手林郁婷戰勝烏茲別克斯坦拳手西妥拉·托蒂別科娃(Sitora Turdibekova)晉級下一輪。
不過現在的國際奧委會(IOC)并不承認國際拳擊協會這個組織,原因是IBA內部存在著嚴重的貪腐現象,這和奧林匹克精神相違背,該組織在巴黎奧運會之前已經被逐出奧林匹克大家庭。
也就是說IBA去年的這些檢測是不會被國際奧委會承認的,但誰也改變不了去年哈利夫和林郁婷被禁賽的事實,所以也就有了奧運會棄賽事件的持續發酵。
拋開國際奧委會和國際拳擊協會之間的是非恩怨,如今“跨性別”事件已經是國際奧委會無法繞開的一個話題,而國際奧委會在聲明中提及的“只認可護照性別”一說更是引發了廣泛的討論。
實際上,自從奧林匹克運動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廣泛認可的那一天,關于性別問題的爭論就從來沒有停止過。
變性人
2013年躺上手術臺之前,新西蘭人勞蕾爾·哈伯德肯定沒有想到過自己的這次“變性”決定會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力。因為八年之后的2021年,她作為女子舉重運動員代表新西蘭參加了東京奧運會,她也就此成為了奧運歷史上的第一個變性人運動員。
新西蘭人哈伯德出現在了東京奧運會舉重女子87公斤以上級比賽中,她由此成為了奧運歷史上的第一個變性人運動員
只不過,歲月不饒人,彼時43歲高齡的她在抓舉比賽中三次全部失敗,就此結束了自己的奧運之旅。
作為曾經的男子舉重運動員,哈伯德曾經是新西蘭國內的青年冠軍,而2015年國際奧委會修改了參賽指南——國際奧委會有關跨性別女運動員的具體規定是,運動員所認同的性別必須是女性,并且至少在四年的時間里不能以運動的目的改變這一身份。隨后又在2016年采用了新政策,允許變性運動員在接受變性手術前就參加奧運會等國際賽事。
其中,女變男的變性運動員可直接參加男子比賽,而男變女的變性運動員需接受激素治療,證明她們血液中的睪酮水平低于10納摩爾/升,并持續一年——但需要強調的是,一個成年女性睪酮正常值的參考范圍在0.7-2.8納摩爾/升。
也正是這份指南成就了哈伯德,但科學家們紛紛表示質疑,因為這份指南幾乎無法抵消經歷過青春期男性的生物學優勢。因為早在多年前,一項研究顯示,即使把變性運動員的睪酮水平降至每升1納摩爾,仍然無法消除原本是男性的變性運動員在肌肉質量和力量上的優勢。
美國變性游泳運動員莉亞·托馬斯
有意思的是,就在巴黎奧運會之前,國際體育仲裁法庭(CAS)正式駁回美國變性游泳運動員莉亞·托馬斯針對國際泳聯“禁止曾經歷過男性青春期的跨性別女性參加最高級別游泳比賽”這一禁令的申訴。因為在2022年6月,國際體育仲裁法庭以71.5%的投票通過了一項新的“性別包容政策”,其中明確,只允許在12歲之前變性的游泳運動員參加女子項目的比賽。
也許,關于游泳運動的這個政策未來可以推廣到其他項目,以期實現相對的公平。
兩性人
在“變性人”和“跨性別”之前,關于兩性人的討論曾經是奧運會上最熱門的話題,而這顯然也只有一個討論對象,那就是南非800米運動員塞門亞。
塞門亞自從2009年柏林世錦賽一鳴驚人之后,此后在倫敦和里約都拿下了女子800米的金牌——而且看上去,她贏得毫無懸念,而且在當時的規則中,對于塞門亞這樣的運動員并沒有特殊規定。即便此后有媒體爆出塞門亞的雙性人身份,國際田聯也沒有立刻對塞門亞進行停賽。
南非800米運動員塞門亞
據相關媒體的報道,塞門亞是典型的雙性人特征,她體內沒有卵巢和子宮這些女性最基本的器官,而且在她體內還有男性生殖器的存在——這是生物進化中的小概率事件,但也確確實實發生了。
2019年,經過性別檢測,國際田聯認定塞門亞是“生物學上男性”。塞門亞同時具有女性和男性的生殖器官,可以分泌大量的雄性荷爾蒙,導致她體內睪丸素的含量是普通女性的三倍。
國際田聯禁止塞門亞參加400米到1英里的五項女子比賽項目,除非她通過服用藥物來降低睪丸素含量,但塞門亞認為這存在歧視,拒絕這樣做,她堅稱自己是女性,表示自己超標的睪丸素是因為遺傳。此后她為了參加東京奧運會,一度改練200米和5000米,但最終都未能達到奧運A標,雖然塞門亞已經和奧運漸行漸遠,但是她也確確實實為奧運會的性別鑒定提供了更好的方向。
何去何從
在遙遠的1936年奧運會上就曾有過吊詭的案例,當時的100米亞軍波蘭人沃爾什投訴當時的冠軍史蒂文斯性別有假,但最終的鑒定認為史蒂文斯是女性無疑,而當1980年沃爾什意外身故之后的尸檢顯示——沃爾什身上有微小但無功能的男性生殖器,而且體內攜帶XY染色體。
顯然在奧運歷史上,性別問題就一直存在著,不過在這個更加開放的時代,各個體育項目都應該有更具體的規定來規范這個問題。
馬克·貝格斯(左)
最近幾年,已經有跨性別運動員(巴西人盧卡·熊原)被允許參加乒乓球比賽,但是對于這種偏重技巧類的項目似乎影響并不大,但像美國一個在高中時期進行變性手術的摔跤手馬克·貝格斯則因為過于強勢而一直遭遇投訴——家長們都害怕自己的女兒在和“她”比賽時受重傷。
上面提到的美國女子泳將莉亞遭遇的也是同樣的問題,作為曾經的男子游泳選手他很平庸,但是“變性”之后就擁有了統治泳池的力量,但更多時候,那些女運動員都不愿意和她同場競技。
可以看到的是,近些年來,田徑、游泳、自行車等這些運動項目的管理機構,都調高了女子頂級比賽中對于“跨性別”選手參賽資格的限定標準,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嚴格規定可參賽跨性別女子運動員的睪酮水平限制。
南非運動生理學家羅斯·塔克認為,在這一話題上,公平性、包容性和安全性三者似乎是無法兼顧的,每個組織出臺怎樣的規定,要看其以哪一個方面為優先。不過,這也意味著,怎么選擇都很難遠離爭議。
無論如何,關于“跨性別”選手的問題還會繼續討論下去,但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且公平的規則才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