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梓
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來自151個國家和41個國際組織的代表來華參會,注冊總人數超過1萬人。
本屆論壇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全球化遭遇逆風背景下,中國聚焦“高質量共建”和“共同發展繁榮”,為全球經濟增長注入強勁動力,為不穩定的世界注入正能量。
“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之際,北京開啟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堪稱中國今年規模最大、最重要的外交盛會。”德國《青年世界報》寫道。
根據《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主席聲明》,10年來,“一帶一路”合作網絡從亞歐大陸延伸到非洲和拉美,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和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中國與合作伙伴在鐵路、港口、金融、稅收、能源、綠色發展、綠色投資、減災、反腐敗、智庫、媒體、文化等20多個領域建立了多邊對話合作平臺。“一帶一路”倡議以互聯互通為主線,推動構建以經濟走廊為引領,以大通道和信息高速公路為骨架,以鐵路、港口、管網為依托,涵蓋陸、海、天、網的互聯互通網絡,促進了各國商品、資金、技術、人員的流通。
盧旺達《新時代》報等多國媒體報道了10年間“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取得的扎實成果。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援引斯里蘭卡“一帶一路”組織聯合創始人瑪雅·瑪筑仁的發言稱,本屆高峰論壇“絕不僅是一次論壇”,它還是一場“面向全球、展示令人難以置信的成功故事”的國際盛會。
隨著參與盛會的各國領導人陸續抵達北京,各國媒體密切關注中國的“朋友圈”。《青年世界報》稱,來自各大洲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云集北京,包括俄羅斯總統普京、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和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等。
巴布亞新幾內亞(以下簡稱“巴新”)總理馬拉佩的出席也受到關注。今年5月,美國與巴新簽署雙邊防務合作協議。英國《衛報》、法新社等媒體稱,該協議是美國在太平洋“圍堵中國”努力的一部分,使美軍“不受阻礙”地進出巴新基地,并可在基地外進行開發和建設活動。
“馬拉佩總理此次訪華之行大大疏解了美國施加給巴新的巨大壓力。”《青年世界報》稱,西方國家一直努力拉攏的智利、阿根廷、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和肯尼亞等國的領導人也來到了北京,這是中國取得的外交成就。
10月17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消除貧困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首要目標。“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年來,始終把減貧作為重要方向,通過國際合作鋪就了“減貧之路”。10年來,共建“一帶一路”拉動了近萬億美元投資,帶動4000萬人擺脫貧困。“一帶一路”農業合作機制增強了共建國家貧困人口獲得糧食和應對糧食危機的能力。“一帶一路”框架下的產業投資、基礎設施項目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隨著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不斷推進,將更多惠及各國民眾,為全球減貧事業注入新的強勁動力。
聯合國維也納辦事處總干事加達·瓦利表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有助于加速實現無貧窮、零饑餓等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美國“政治”新聞網指出,雖然西方針對“一帶一路”采取了各種反制舉措,但其影響力根本無法與“一帶一路”相提并論。例如,2022年6月七國集團峰會期間,美國總統拜登拋出“全球基礎設施和投資伙伴關系”計劃,宣稱要募集6000億美元,用于資助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有媒體指出,對廣大亞非拉國家來說,這項計劃看起來很美好,但如果不落地,恐怕只是個空中的“美麗泡沫”。
“迄今,美國這項計劃只籌集了300億美元。”《青年世界報》寫道,另一個口惠而實不至的例子是歐盟2021年提出的“全球門戶”計劃。這項號稱將投資3000億歐元的計劃旨在改善新興工業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然而,在國際上,歐盟以華麗的言辭而非實際行動而聞名。”在《青年世界報》看來,這不過是又一次“價值觀外交”宣傳。
印尼《雅加達郵報》稱,共建“一帶一路”已吸引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參與,相關國家總人口約占世界人口總數的75%。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影響力已擴展到經濟、文化、生態等各個領域。
《青年世界報》認為,共建“一帶一路”推動了共建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保持距離的主要是美國、西歐、日本和澳大利亞,它們希望借此拖慢中國經濟發展的步伐。如今,在這個希望破滅的同時,它們也把自己隔絕在這個由全世界四分之三人口組建的合作網絡之外。
《青年世界報》指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正在形成一個非西方世界,它們在工業、科技、文化領域的合作持續加強,合作平臺模式持續增加。金磚國家的經濟與政治地位不斷增強。在全球南方,中國也成功實現了崛起。在這些上升趨勢中受益的不僅是中國,還有非洲、亞洲、美洲的廣大參與國。《青年世界報》警告稱,西方遠離“一帶一路”倡議的做法“將導致其與中國平起平坐地塑造未來世界的機會越來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