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五次會晤在南非約翰內斯堡舉行。這不僅是3年來金磚領導人的首次線下會晤。此次峰會上,金磚還進行了歷史性的擴員,迎來六名新成員。歐洲《現代外交》網站指出,金磚國家是真正的多邊外交的典范組織,而所有跡象都表明,金磚國家的實力正在穩步增強。
當地時間8月24日,在南非金磚峰會特別記者會上,備受矚目的金磚擴員名單正式揭曉。
南非總統 拉馬福薩:我們已經決定邀請阿根廷、埃及、埃塞俄比亞、伊朗、沙特阿拉伯、阿聯酋成為金磚合作機制的正式成員,成員資格將從2024年1月1日起生效。
這是金磚時隔12年后再次迎來新成員。上一次“擴員”是2010年,南非,也就是此次金磚峰會的主辦國在這一年正式加入“金磚國家”。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新受邀加入金磚大家庭的六個國家中,有四國均位于中東地區。
沙特外交大臣 費薩爾:在共同原則框架下,沙特與金磚國家的杰出戰略關系得到了強化,其中最突出的堅定信念是尊重國家主權和獨立,不干涉別國內政,遵守國際法原則,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
作為金磚新成員中經濟體量最大的國家,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表示,金磚機制是加強各國間經濟合作的重要渠道,沙特期待與金磚國家開展更多合作。
而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注意到,近年來,中東國家越來越渴望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地區秩序。
蘭卡斯特大學國際政治學者 馬邦:過去,沙特一直非常依賴和華盛頓之間的關系,但近年來,特別是過去十年,我們看到兩國之間關系出現緊張。
俄烏沖突爆發后,沙特沒有選邊站隊,而是選擇在外交關系上維持動態平衡。
2022年10月和2023年4月,沙特兩度和俄羅斯一起在“歐佩克+”框架下堅守能源政策獨立性,頂著美國的壓力調低原油目標產量。
今年8月,沙特吉達還舉行了烏克蘭問題“和平會議”。
沙特政治分析人士優素!ぐ⒚髦毖裕窈蟮膰H秩序不應再有“非友即敵”的強迫站隊。
此次峰會上,沙特與另一個獲得“金磚”新成員資格的中東國家伊朗的關系也備受關注。
今年3月,在中方斡旋下,這對曾經的“中東宿敵”在北京舉行對話,同意恢復自2016年中斷的外交關系。
當地時間8月24日,伊朗副外長巴蓋里表示,未來兩周內,伊朗和沙特將互派大使。
而對于伊朗成為金磚新成員,伊朗總統高級顧問穆罕默德·賈姆希迪則在社交平臺X上發文說,這是“歷史性的一步”。
在這6個新成員中,阿聯酋是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另一個重要盟友。
阿聯酋《觀點報》財經專欄作家 納伊勒: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金磚國家合作機制,除了合作機制本身的重要性外,還因為金磚國家維護多邊主義、反對單邊主義。
8月24日,阿聯酋總統穆罕默德·本·扎耶德·阿勒納哈揚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說,阿聯酋贊同金磚國家領導人對人類未來發展的共同愿景。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半個月前,《紐約時報》曾發表題為《一個石油資源豐富的盟友 測試其與美國的關系》的文章。
文章指出,阿聯酋與美國的對手以及印度等不斷擴張的經濟體之間發展日益密切的關系,是為了迎接一個有朝一日可能不再由美國主宰的世界。
這不禁令人聯想到,去年阿聯酋總統外交顧問安瓦爾·加爾賈什曾在一次演講中直言不諱地宣稱,西方霸權“已經步入尾聲”。
這道出了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心聲,而要在新秩序形成過程中增加自身話語權,加入金磚就是重要機會。
8月24日,埃及總統塞西表示,期待與現有金磚成員和新成員進行協調合作,以實現加強成員間經濟合作的目標,就面臨的各種問題和挑戰,提高“全球南方”聲音。
埃及企業家聯合會理事 艾哈邁德·扎耶特:(金磚擴容)是非常積極的一步,并且將從根本上改變埃及經濟的現狀,對于埃及來說加入金磚機制將會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金磚國家與中東地區之間密切的經濟聯系也讓域內各國加入金磚的愿望愈發強烈。
除了此次正式受邀的中東四國外,2022年11月,阿爾及利亞正式申請加入金磚國家,科威特、巴林、摩洛哥、巴勒斯坦等國也都盼望接到金磚國家的邀請。
開普敦大學政治系博士 倫納德:加入金磚國家或至少努力與金磚國家建立更密切的關系,將幫助各國堅定自己的步伐,在全球舞臺上成為更強大、更有影響力的國家。
受到金磚合作機制吸引,并受邀加入“金磚”的,不僅有中東國家,還有拉丁美洲國家阿根廷。
阿根廷總統 費爾南德斯:金磚合作機制對阿根廷來說是一個新的機遇。
有分析指出,對于一個長期以來一直是“美國后院”的地區來說,加強自身獨立性已經非常緊迫。
8月2日,據巴西環球在線網站報道,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在委國家電視臺的電視節目“與馬杜羅+”中確認,該國已正式提出申請加入金磚國家。
另據塔斯社報道,玻利維亞駐俄大使烏爾薩加斯特表示,金磚國家是構建多極化世界格局的適宜平臺,因此玻利維亞申請加入金磚國家。
哥倫比亞前總統 桑佩爾:希望不久的將來可以吸納更多的國家加入,我認為全球南方國家的團結,有助于用一種新的形式維護多邊主義。
作為“金磚”新成員的唯一一個非洲國家,埃塞俄比亞總理阿比·艾哈邁德則形容,加入金磚是“一個偉大的時刻”。
埃塞俄比亞總理 阿比·艾哈邁德:金磚國家在人口、經濟實力和影響范圍等方面比世界上任何集團都要先進。
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時隔5年再次走進非洲。在東道主南非的盛情邀請下,幾乎所有的非洲國家都派出了代表參會。
而本次金磚峰會的主題則是:“金磚與非洲:深化伙伴關系,促進彼此增長,實現可持續發展,加強包容性多邊主義”,充分展現出非洲的重要戰略地位。
去年8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非洲發布《美國對撒哈拉以南非洲戰略》時,公開指責一些非洲國家沒有站隊美國,引起非洲國家的普遍不滿。
南非外長潘多爾回應稱,南非不喜歡被人強迫“要么這樣,要么那樣”。
本次金磚峰會前夕,南非總統拉馬福薩強調,南非“不會被卷入全球大國之間的競爭”。
與一些西方主導的排外的小圈子、小集團不同,金磚誕生于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集體性崛起的歷史大潮中。
2001年,高盛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Jim O'Neill)看到新興經濟體在全球治理中的潛力,首次提出“金磚四國”的概念。
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四個新興經濟體都是各自地區的重要經濟力量,基于獨立自主的戰略需求,讓四國的協調合作日益加深。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金磚四國率先實現經濟恢復增長,成為全球經濟復蘇的“起搏器”。
2009年6月,金磚四國首次峰會在俄羅斯葉卡捷琳堡舉行,“金磚四國”合作機制正式啟動。
2010年12月,四國在協商一致的基礎上,正式吸收南非加入,這一合作機制更名為“金磚國家”。
經過十幾年發展,如今金磚國家已經從“小馬車”變成新興市場中的“領頭羊”。
2014年成立、總部位于上海的“金磚銀行”新開發銀行,是金磚合作重要里程碑。
今年6月,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發表文章,批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借貸規則“嚴重不公平地偏向于”發達國家。
在新冠疫情期間,被視為發達國家代表的七國集團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獲得總計相當于2800億美元的資金,而一些最不發達國家被分配到的資助總計只有約80億美元。七國集團總人口約7.7億,而上述最不發達國家人口合計約11億。
俄羅斯資深外交官 扎哈羅夫:(雖然)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員,但作為慣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決定是由美國及其西方盟國來做出的。
國際危機研究組織聯合國項目主任理查德·高恩(Richard Gowan)指出,西方掌控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決策權,而非洲國家只有“極少投票權”,這意味著它們能夠獲得的貸款額度相對較低,但這些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往往更脆弱,需要更多貸款。
而新開發銀行則是第一個由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自主成立并主導的多邊開發銀行,對推動世界多極化意義重大。
三大洲社會研究所執行董事 普拉薩德:新開發銀行成立的初衷是破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帶來的棘手難題,它放貸不是為了幫助償還債務,而是用于基礎設施建設。
印度最大城市孟買,居住著約2000萬人,人口密度非常高。
由于商業區和住宅區相距較遠,每天有超過800萬乘客使用孟買的城市鐵路系統。
英國《衛報》稱,該系統長期超負荷運行,存在安全隱患。
新開發銀行在2018年和2020年兩次批準共計超過5億美元的貸款,支持孟買城鐵系統改造升級項目,包括4條線路的建設,里程數達到72公里左右。
2020年4月,首期孟買城鐵項目部分開通運營,整體項目竣工后,預計孟買城鐵系統的每日客流量將新增約240萬人次。
孟買城鐵項目是金磚銀行支持成員國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
截至目前,新開發銀行已批準近百個貸款項目,涵蓋清潔能源、交通運輸、城市發展、水資源與衛生、社會性基礎設施等領域,貸款總額超過300億美元。
2021年,新開發銀行迎來了四個新成員:孟加拉國、阿聯酋、埃及和烏拉圭。
新開發銀行行長羅塞夫表示,未來新開行將進一步擴大“朋友圈”,打造多邊合作的“金磚樣板”。
埃及《金字塔報》副總編 蘇努提:金磚合作機制致力于打造新型全球市場。
正是看到了金磚蓬勃發展的生機,不少發展中國家希望共同坐上這班發展的“金磚列車”。
2017年廈門峰會上,旨在進一步加強金磚國家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互動的“金磚+”合作理念應運而生。
非洲疾控中心、塞內加爾方久尼大橋、肯尼亞機場快速路、蒙內鐵路等一系列項目,都是“金磚+”合作收獲累累碩果。
作為金磚國家中的核心成員,中國一直致力于推動金磚合作向更高水平發展,擴員計劃是中國提出的,最終實現擴員也是在中國推動下完成的。
肯尼亞美國國際大學國際關系學教授 馬查里亞·穆內內:中國在金磚中的一個重要作用是可以將發生分歧的國家聚集在一起,中國是金磚機制的中心。
8月24日,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五次會晤后,發布《約翰內斯堡宣言》,《宣言》“責成外長們進一步討論金磚伙伴國模式及潛在伙伴國名單”,這意味著“金磚”朋友圈還會繼續擴大。
“金磚”的發展,代表了“全球南方”的未來,也刷新了世界經濟版圖。
全球統計數據庫Statista援引世界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指出,近年來金磚國家占世界GDP的比重穩步上升,相比之下,七國集團占世界GDP的比重卻在逐漸下降。
對此,法國《回聲報》指出,“金磚”熱背后,反映出國際社會對美國及西方的不信任感日益增加。
8月24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金磚峰會強調,布雷頓森林體系需要進行改革。
聯合國秘書長 古特雷斯:今天的全球治理結構反映了昨天的世界,它們很大程度上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創建的,當時許多非洲國家仍然受到殖民列強的統治,甚至沒有參與談判。必須進行改革,以反映當今的各國實力和經濟現實。
在路透社看來,讓古特雷斯不滿的是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1990年,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學者約翰·威廉姆森(John Williamson)曾經提出由西方國家主導世界的“華盛頓共識”的概念。
推動“華盛頓共識”的三大主導機構分別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美國政府。
2023年慕安會發布的《慕尼黑安全報告》指出,對許多“南方國家”來說,西方主導的秩序特點是“后殖民統治、雙重標準和忽視發展中國家的關切”。
埃及國際關系專家 侯賽因·伊斯梅爾:在金磚合作機制出現前,包括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內的許多國際性經濟乃至政治性組織,更多是代表發達國家的利益。
本次峰會召開前,巴西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執行董事巴蒂斯塔指出,新興經濟體對這些以美元為基礎的機構已越來越不滿。
約翰內斯堡大學教授 邦德:美聯儲對美元的管理非常糟糕,我認為如果沒有這種以美元為中心的體系,世界會變得更好。
早在20世紀60年代,多國就已經萌生了“去美元化”的想法。
法國前總統戴高樂半個多世紀前就曾指出:美國享受著美元所創造的超級特權和“不流眼淚的赤字”,用一文不值的廢紙去掠奪其他民族的資源和工廠。
《印度國防評論》雜志指出,俄烏沖突爆發后,西方禁止俄羅斯使用SWIFT系統進行國際結算,進一步加速了多國去美元化的進程。
比勒陀利亞大學教授 布拉德洛:因為人們看到美國可以將美元武器化,用來打擊對于一個國家而言至關重要的儲備。他們這樣做了一次,就能做第二次,實際上他們已經這樣做過幾次了,他們對阿富汗這樣做過,對伊朗也這樣做過。
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行長羅塞夫表示,在新開行今年預計發放的80億至100億美元貸款中, 將有30%使用本幣發放,在南非使用蘭特,在巴西使用雷亞爾。
巴西總統盧拉,是創立金磚國家“共同貨幣”的積極倡導者。
巴西總統 盧拉:我曾公開說過,巴西為什么需要用美元與中國進行貿易?我們可以用我們自己的貨幣,巴西為什么需要用美元與阿根廷進行貿易?
在此次金磚峰會開幕前夕,盧拉又多次建議金磚國家開發共同貨幣和新結算機制。
對此,俄羅斯官員提議,新的共同貨幣可以命名為“R5”,因為金磚國家的貨幣都是以字母“R”開頭。
今年8月,全球統計數據庫Statista援引世界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分析指出,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到今年4月,金磚國家GDP占全球比重上升至32.1%,而七國集團的占比則已下降至29.9%。
俄羅斯聯邦工商會對外經濟事務委員會主席 斯巴達克:金磚國家的實力已經接近,或者更準確地說,已經超過了由發達國家組成的七國集團。
阿聯酋《觀點報》財經專欄作家 納伊勒:六個新成員國加入后,金磚國家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將占到全球總量的36%,是名副其實的新興經濟體代表。
在約翰內斯堡大學非洲-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戴維·蒙亞?磥,西方在經濟領域的衰落并非短暫現象,而是一個長期下行趨勢。
今年7月,七國集團領導人之一的法國總統馬克龍表示希望參加本屆金磚峰會。
保加利亞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教授格里戈爾注意到,不少歐盟成員國都有意愿與金磚國家加強聯系。
歐洲《現代外交》網站則明確指出,金磚國家的神奇魅力在于其包容性,每個成員都有著獨特的經濟和政治結構,多元化的碰撞使各方都從中受益。
這與一些發達國家主導的“小圈子”形成鮮明對比。
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會長理查德·哈斯(Richard Haass)直言,美國的外交政策被“揮霍了”,美國一心只希望主宰世界,而對其他事情和他國關切并不敏感。
2022年,美國簽署《通脹削減法案》,打著“扶持綠色制造業”的旗號,對包括歐洲國家在內的美國“盟友”設置貿易壁壘,引起歐洲政界的強烈不滿。
2021年,美、英、澳建立奧庫斯三邊伙伴關系,搶走法國數百億美元潛艇大單,法國外長勒德里昂怒斥這是“背后捅刀”“盟友之間不應該如此行事”。
就在此次峰會的與會各國就金磚擴員、加強多邊合作等議題展開熱烈討論之際,美國再次發出不和諧的聲音。
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 沙利文:我們將繼續致力于,與巴西、印度和南非建立牢固的積極關系,我們將繼續處理與中國的關系,我們會繼續反擊俄羅斯。
美國媒體對于“金磚”的報道則透露出一種復雜的心態,一方面炒作“金磚擴員”帶有的所謂“對抗”色彩,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認這一合作機制的吸引力正在擴大。
實際上,金磚國家成立之初,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普遍認為這一組織難成大器。
如今,面對金磚國家在全球影響力的持續上升,他們又開始宣稱“金磚”是“對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的挑戰!
面對美西方的無端揣測,金磚各國以實際行動證明,金磚國家與美國拉攏的“小圈子”不同,主要目的不是為了搞小團體對抗,加劇地緣政治競爭,而是著眼于務實的經濟合作。與此同時,金磚合作機制所彰顯的團結合作氛圍,也感染著越來越多的國家。
誰發展得好,就要遏制誰;誰趕上來了,就要使絆子。這種唯我獨尊的霸權思維早已引發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反對和抵制。
相比之下,金磚國家共同塑造的“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金磚精神,符合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潮,有助于提高成員國和人類社會的福祉。也正因此吸引著越來越多國家叩響“金磚大家庭”的大門。
正所謂“大道不孤,眾行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