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中國—中亞峰會結束后,習近平主席和中亞五國元首共同種下六棵石榴樹,這“既見證中國同中亞千年友好交往,也象征中國同中亞緊密團結合作,更寄托對中國—中亞關系美好未來的期待”,朝氣蓬勃的中國—中亞合作正從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快馬再啟程。
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首屆中國—中亞峰會都是一座“新的歷史豐碑”。峰會期間,中國同中亞五國達成了包括《中國—中亞峰會西安宣言》《中國—中亞峰會成果清單》等在內的7份雙多邊文件,簽署了100余份各領域合作協議,成果之豐、內容之實、影響之大前所未有,它們顯然將促進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穩定。與此同時,這也是發展中國家團結自強的一個新范例,對世界廣大發展中國家而言,它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將是強勁的。
習近平主席在峰會上發表了主旨講話,就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中亞提出“四點主張”,就如何建設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提出“四個堅持”,并就怎樣發展中國同中亞國家合作提出“八點建議”。這也是新時代以來,中國最高領導人首次完整、集中、系統向國際社會闡述對中亞外交政策。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中國對外交往的一貫理念,那就是在高度尊重彼此主權獨立、領土完整、民族尊嚴的前提下,通過團結奮斗,實現共同發展、共同富裕、共同繁榮。習近平主席的講話得到了中亞各國元首的高度贊同和熱烈響應,這是一場互利共贏的盛會。
“命運與共”是此次峰會的最強共振。《西安宣言》以共同文件的形式正式寫入構建“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中國也先后同中亞五國宣布在雙邊層面構建命運共同體,這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首次在地區多邊和雙邊層面全落地。此次峰會之所以得以形成如此廣泛、務實的系列方案和行動規劃,并且得到各方的一致接受和認可,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歸根結底是因為有了“命運與共”這一強大共識。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不僅將這些有著不同基本國情的國家凝聚在一起,更為它們的合作提供了持久而穩定的保障,這是真正的志同道合。
有分析認為,中國和中亞國家談到的幾乎所有合作都是區域性的互利共贏而不是零和的,這是成果豐碩的重要原因。中亞地區本來就是全球化、區域一體化晚興的地區,又長期受“顏色革命”等外來干涉之苦,它最需要沒有私心雜念推進合作的伙伴。而中國是真心求發展謀合作的,也是真心尊重地區國家的主體地位,尊重地區國家自主的一體化進程,這一點其實早在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合作中就得到了信譽驗證。
正如習主席在主旨演講中所說的,世界需要一個穩定、繁榮、和諧、聯通的中亞,中國會是這個穩定繁榮和諧聯通的中亞最堅定的支持者。有外媒妄稱峰會反映了“北京努力發展以中國為中心的貿易和安全網絡”,如果說真有什么中心,那就是以共同發展、普遍安全為核心的貿易與安全網絡;如果說非要形容中國與中亞國家的關系結構,六國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團結在一起,是一個生動形象的準確比喻。尤其是中亞國家地處內陸,沒有出海口,這原本是其經濟發展的最大掣肘之一,但通過與中國的合作,這一地理位置成了連通歐洲與東亞的黃金樞紐,實現了劣勢變優勢。
值得強調的是,此次峰會對中國—中亞機制進行了立柱架梁和全面布局,這是一個新的起點,而且是一個開放式起點。中國與任何國家的合作都不是排他的。我們不僅希望能通過中國—中亞機制推動當地繁榮發展,也希望發展的潮流帶動周邊國家,讓那些飽受戰亂之苦的國家、希望實現民族自強的國家、追求現代化的國家,都能融入進來,我們也歡迎包括俄羅斯和歐洲國家甚至是美國的加入。實際上,中俄作為兩個大國,近年來,在中亞地區的合作越來越多,這已經成為一個趨勢,它本身就有力地破除了西方有關“中俄爭奪勢力范圍”的惡意挑撥。
還是那句話,只要真正有利于地區穩定和發展的事情,有利于地區共同繁榮的舉措,中國都愿意支持。在中亞是這樣,在世界的任何其他地方,我們也秉持著同樣的價值理念。這是在為人類的和平與發展蹚出一條新路,如何實現普遍安全和共同發展,“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的經驗對全世界都是示范和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