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赴寧波特派記者 王冬 宋琳】“我們選擇中國”,在寧波舉行的第三屆中國—中東歐國家博覽會暨國際消費品博覽會(簡稱“中東歐博覽會”)上,農業、服貿行業的參展商們紛紛對中國市場的活力與潛力伸出大拇指。
“中東歐國家對中國農業出口還有很大潛力”,波蘭投資貿易局駐華辦事處中國區首席代表尤德良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我們希望更多來自中東歐國家的牛肉、雞蛋、牛奶出現在中國消費者的餐桌上。”根據博覽會上發布《中東歐國家食品農產品進口行業報告》,2022年中國自中東歐國家進口的食品農產品總額達6.9億美元,是2012年進口額的2.4倍。
“去年俄烏沖突導致的能源、物流危機對我們影響很大。”來自波蘭格但斯克磨機公司的出口經理馬欽坦言,地緣政治不穩給中東歐的糧食產業鏈帶來一些沖擊,他也了解歐盟內部對于同中國開展經貿合作存在一些雜音。“但此次來中國參展有很多驚喜,僅短短2天時間,就有四五家中企表示想和我們開展生產合作。我相信中國市場能夠為歐洲企業帶來機會。”
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中東歐研究室主任劉作奎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稱,當前中東歐國家地緣環境變化比較明顯,這些國家的廠商更關心安全問題。與此同時,他們也希望生產的農產品等能在中國市場獲得更多的準入。
在本屆博覽會首次設立的中東歐國家航運物流特色展區中,波羅的海第一大集裝箱港口格但斯克港的展臺十分醒目,展臺負責人告訴記者,2006年,格但斯克港與如今的世界第一大港寧波舟山港結為姐妹港,希望在參加此次特色展之后,格但斯克港與寧波舟山港的關系更加緊密。
作為中歐貨物的大動脈,中歐班列成為展區討論最為熱烈的話題。歐洲物流公司瑞亞物流公司參與經營成都始發的中歐班列業務,外籍經理顧斯對記者表示,目前班列從歐洲返回中國的集裝箱空箱情況明顯減少。他經手的班列項目中,越來越多的歐洲木材、農產品被運往中國。
航空物流方面,總部位于波蘭的航空貨運服務商天空出租車負責人告訴記者,中國經濟在2023年進一步恢復,這給公司帶來新機遇,他們計劃擴大機隊,將更多貨機調往中國。
旅游展區同樣是本屆博覽會新設立的展區,克羅地亞、黑山等巴爾干地區國家希望借此機會抓住中國市場。外交部中國—中東歐合作事務代表姜瑜17日表示,中國—中東歐旅游協調中心和中國國旅塞爾維亞分社等旅游機構正在積極打造面向中國游客的旅游路線和旅游項目。
她建議巴爾干國家積極探索聯手打造面向中國游客的區域旅游套餐,利用現有的免簽證安排來提高對中國游客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