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國學者:兩會的影響力早已超出了中國國界
發稿時間:2023-03-11 21:45:00 作者:胡文利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3月11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文利)自從2018年通過“絲綢之路”獎學金來華深造后,孟加拉國水仙花國際大學“一帶一路”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雷鋒國際志愿者協會創始人吳迪(Mohammad Saiyedul Islam),每年都關注中國兩會。在他看來,今年兩會“格外重要”,“不但勾勒出過去一年來中國社會經濟增長的路線圖,制定未來發展的新目標和新政策,而且選舉了新一屆國家機構領導人。”
“‘兩會’是中國的政治大事,議題涉及中國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吳迪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表示,當中國隨著全球化進程發展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全球政治經濟領域的地位不斷提升,兩會的影響力早已超出了中國國界,成為世界觀察中國、了解中國的窗口。此時此刻,全世界都看向中國,密切觀望中國動向。”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過去五年,中國經受了世界變局加快演變、新冠疫情沖擊、國內經濟下行等多重考驗,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到121萬億元,五年年均增長5.2%;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勝利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中國經濟經受住了巨大考驗,顯示出強大韌性和旺盛活力。”吳迪認為,通過推動科技創新和擴大內需市場,中國經濟發展潛力不斷激發,市場活力不斷增強,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中國已經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中國經濟的復蘇和發展將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強勁動力。
中國之所以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離不開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中國式現代化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現代化。中國14億多人口實現現代化,將使世界現代化人口增加一倍以上,為世界的穩定和繁榮作出顯著貢獻。”吳迪說,“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模式,也沒有統一的現代化標準。一些西方國家的現代化,建立在剝削、壓迫和殖民其他國家的基礎之上。中國的發展不是靠剝削,而是在幫助別國發展的同時實現自身的現代化。同時,中國也不會告訴其他國家,必須按照中國的模式才能發展。”
今年的中國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五年來,中國堅定擴大對外開放,深化互利共贏的國際經貿合作,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對沿線國家貨物進出口額年均增長13.4%。作為“一帶一路”研究學者,吳迪認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成功實踐表明,中國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公共產品的提供者。他相信,隨著“一帶一路朋友圈”越來越大,中國將以實際行動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展望未來,吳迪認為,中國有能力站在團結合作的立場上,站在時代潮流的立場上,站在絕大多數國家共同利益的立場上,以前所未有的廣度、深度和力度參與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和建設。吳迪說:“中國將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應對全球性挑戰作出積極貢獻,推動構建團結、平等、均衡、普惠的全球發展伙伴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