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傍晚,寧波老外灘,“舌尖上的相遇-中東歐美食與‘詩畫浙江·百縣千碗’人文交流活動”波黑美食展位上,主廚彼特·海瑞茲向消費者展示一道東歐甜點的配方。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崢苨/攝
6月7日,滿載100個標箱出口貨物的X8020次班列從浙江金華南站啟程,車上裝載著義烏等地生產的日用百貨、機械零配件、電子產品。從中國的“小商品之都”到多瑙河畔的“歐洲之心”,這趟列車將途經波蘭、捷克等中東歐國家,歷時18天,抵達終點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
據統計,2020年全年中匈雙邊貿易總額達116.9億美元,同比增長14.4%,創歷史新高。
近年來,中東歐國家與中國的貿易交流越來越頻繁。借助更便捷的交通,搭上更高效率的數字經濟“快車”,他們正以各種方式走近中國消費者。
一路暢通,好貨更快送達
在第二屆中國-中東歐國家博覽會上,有兩只“波蘭雞”成了“網紅”,它們黑色的外羽下是白色的絨毛。
波蘭是中東歐地區面積最大的國家,是“一帶一路”沿線重要的戰略支點國。本屆博覽會期間,波蘭展現出自己雄厚的農業基礎,不僅展示聞名全球的“波蘭雞”,還帶來了啤酒、牛奶等農產品,共有近30家波蘭企業參展。為拉近與中國消費者的距離,波蘭商家甚至把純牛奶賣到9.9元/L的價格。
牛奶運輸最關鍵的環節就是保鮮,從波蘭到中國遙遙數千公里,傳統的海運可能要耗費1個多月。不過,這批參加本屆博覽會的波蘭牛奶,通過中歐班列的運輸,只用18天就能送達武漢。不僅時間更短,價格也便宜了不少,連進口通關的時間也從原來的10天縮短到3天。
本屆博覽會共有5000余件入境展品,分別來自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捷克等中東歐國家,其中有不少都是通過中歐班列運抵中國的。近年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間的貿易規模逐漸擴大,貿易和投資便利化措施也更快落地。未來,可能有更多來自波蘭等中東歐國家的農產品逐步進入中國市場。
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9年來,經貿往來越發頻繁,中國同中東歐國家的貿易額增長近85%,雙向旅游交流人數增長近4倍。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2020年,貿易熱情也未有消減。
來自商務部的數據顯示,去年中國與中東歐國家貿易額達到1034.5億美元,首次突破千億美元,增長8.4%;中歐班列全年開行1.24萬列,增長50%,首次突破“萬列”大關。截至2020年年底,中國累計對中東歐國家全行業直接投資31.4億美元,同期中東歐國家累計對華投資17.2億美元。
跨境合作,數字經濟建起“新絲路”
在與中東歐國家的經貿交流中,寧波名列前茅,尤其是跨境電商獲得迅猛發展。截至目前,寧波跨境電商零售進口中東歐國家商品已累計申報380萬單,交易額高達7.2億元人民幣,其中2021年已累計申報77.8萬單,交易額達1.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1%。
就在本屆博覽會開幕前夕,寧波機場新開通了首條直達中東歐國家城市的貨運航線——從寧波直飛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每周兩班。東方航空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物流解決方案事業部副總經理徐陳說,未來中東歐國家優質商品將通過電商平臺,搭乘專線源源不斷進入中國,為消費升級提供更多選擇。
對于未來的跨境電商“新絲路”,中東歐多國也很是期待。這些天,捷克駐上海總領事卡雷爾·史諾參加了很多展會和交流活動。在他看來,捷克的汽車、航空、機械、金融、健康等領域的消費品越來越多地在中國市場占據一席之地,但還有很多中國消費者并不熟悉捷克品牌。他很期待,線下博覽會和跨境電商能幫助各國富有特色的產品集中推廣,為剛剛進入中國市場的產品提供機會。
本屆博覽會期間,商務部還啟動了中國-中東歐電子商務合作對話機制。在該機制下,中國、阿爾巴尼亞、匈牙利、塞爾維亞、黑山、斯洛文尼亞6個伙伴國秉持開放、自愿、共享的原則,通過加強電子商務領域的交流合作,共同探索互利共贏的合作新模式,共享數字經濟發展紅利。
在上述對話機制啟動儀式上,商務部部長助理任鴻斌表示,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已經走過9年歷程,“絲路電商”已成為雙邊經貿合作的新渠道和新引擎。過去的一年,中國與“絲路電商”伙伴國共同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全球性挑戰,不斷豐富合作內涵。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不少國家的工廠都受到影響,但是在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下,不少中東歐國家的企業很快復工復產,并且與中國企業一同利用數字手段轉型升級。
敏實控股集團是一家專業設計、生產、銷售汽車零部件的上市公司,前些年在歐洲好幾個國家都投資開設了工廠,服務歐洲的新能源汽車企業。疫情來襲,很多工廠的訂單和生產都大受沖擊,但敏實控股集團在塞爾維亞、捷克的工廠受到的沖擊很小。用敏實控股集團董事會主席秦榮華的話來說,“從建廠、設備進廠到順利投產,在疫情期間一點都沒有耽誤”,還接了上百億元的訂單。
這家企業還通過數字化集成技術,實現了全球工廠的數字化中臺管理。據秦榮華介紹,技術人員可以把涂裝等工作流程融入小程序中,“任何一個人去操作這些機器,都必須經過這些小程序”。這樣一來,位于捷克和塞爾維亞的工廠就可以與中國工廠一樣,實現統一標準的管理和生產。“積累這些合作經驗,對我們將來在全球(其他地方)做生意幫助很大。”他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林 袁野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