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虛擬商品“愛因斯坦的腦子”全網爆火,到遠程叫醒、陪聊、哄睡等服務在各大電商平臺熱銷,近年來,情緒消費受到不少消費者的關注和青睞。為促進情緒消費行業規范健康發展、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近日,山東省消費者協會發布提示,提醒消費者警惕情緒消費潛藏的風險。
所謂情緒消費,顧名思義是指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服務時,受到個人情緒影響而做出的消費行為,它具有消費虛擬化和心理補償性等特征。情緒消費可以幫助消費者一定程度上紓解內心煩悶、獲得心理慰藉,屬于一種自我心理調節的減壓手段。但該消費模式也存有一定風險,容易讓消費者落入商家的“情緒消費陷阱”,必須引起重視。山東省消協就此發布風險提示,有助于人們在情緒消費時規避風險、做出更加理性健康的消費決策。
作為以滿足消費者精神需求為核心的消費形式,情緒消費之所以在市場上大受青睞,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滿足了人們在高壓生活狀態下對情感慰藉的需求,無論是人們面臨的職場壓力還是生活煩惱,情緒消費都提供了即時釋放的解壓出口。不過,細品情緒消費,其中不乏一些商家虛假營銷、刻意誤導、制造焦慮等風險隱患。部分商家會利用消費者的獵奇心理和焦慮情緒,故意炒作概念、營造噱頭,放大消費者焦慮,誘導消費者過度消費,甚至打法律和道德“擦邊球”,提供低俗、不良甚至違法違規服務。若消費者長期沉迷不良情緒消費所帶來的服務,可能會導致心理承受能力下降,甚至產生依賴心理,離開這些服務后會感到更加孤獨和無助。
規避“情緒消費陷阱”,首先需要消費者始終保持理性消費觀,謹慎對待商家的誘導性營銷手段,避免在宣泄情緒時給對方提供過多個人信息,防止信息泄露。同時,要學會自我情緒調節和釋放壓力,提升心理素質和抗壓耐挫能力,遇到無法自我排解的情緒困擾,可尋求專業心理幫助。
其次,提供情緒服務的商家要加強行業自律和自我監督,嚴格依法、誠信經營,確保服務內容健康積極,真正滿足消費者的情感需求,自覺抵制利用消費者的情緒波動的不當營銷。此外,商家應注重提升服務質量,為消費者提供真正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情緒服務,及時回應消費者的反饋和投訴,樹立良好的行業形象和口碑。
最后,監管部門需嚴格把關商家提供的情緒服務,確保其真正有效、正面地回應消費者的情感需求。對于商家利用消費者的情緒波動進行虛假宣傳、誘導消費、提供低俗不良情緒服務等行為要依法嚴肅查處,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確保情緒消費市場健康、有序、正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