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11月15日電(記者 張玘云)11月1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網絡法判解研究》編委會等單位舉辦短視頻版權保護司法前沿問題線上研討會。會上,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中國知識產權法研究會副會長馮曉青認為,利益平衡是解決著作權相關問題的共同法理,需要考慮好長視頻和短視頻的關系。
馮曉青表示,在短視頻版權相關案件中,需要兼顧權利人、短視頻平臺、視頻創作者、消費者等多方主體的合法權益,不能因為高額賠償問題,使合法合規的創作者們不敢創作、平臺不敢傳播。
馮曉青表示,短視頻著作權侵權損害賠償計算要根據比例原則,綜合考慮多方因素,包括作品類型、作品創作成本、權利人主張的權利、作品的市場價值、侵權收益以及主觀過錯等,還需要考慮被告的行為對原告作品是否實質上構成了市場替代,是否存在許可以及許可的類型和場景等。
馮曉青表示,視頻版權糾紛中,賠償額超過法定上限理論上并非不可以,但需要有充分證據,尤其要關注如下幾個方面:第一個是被告行為對原告的市場替代效果和替代程度;第二個是被告行為與原告損害程度的因果關系,有必要甄別原告損失是否一定是因為被告的行為所直接導致的;第三個是主觀過錯程度,如果被告主觀過錯程度較低,已經積極采取很多措施,那么超過法定賠償很多倍的情況,則應該審慎考慮。
馮曉青認為,對于短視頻著作權糾紛案件的處理,在認定侵權和賠償損失方面,需要綜合考慮法律規定和客觀的行為對于原告作品的影響,公平合理確定一個合適的賠償數額。同時,合法合規的二次創作短視頻能夠促進網絡文化繁榮發展,因此,在保護版權的同時,需要綜合考慮創作和再創作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