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陜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趙季平。中國青年網記者 楊茜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3月18日電(記者 李川 楊茜 實習記者 梅寒)“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作曲家應該靜下心來,去掉浮躁,認真創作。用中國自己的語言,寫出有中國氣派、有中國風格,能和世界對話并留得下來的時代性作品。”日前,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陜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趙季平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文藝創作必須講好中國故事。
趙季平的父親趙望云在20世紀20年代就已成名,被譽為平民畫家、一代大師,并開宗立派成為長安畫派創始人。
“我父親一直深入生活、在生活中創作。他用中國畫筆反映現實生活,他的作品始終面向老百姓。實際上我的藝術觀和美學觀也是這樣形成的。”趙季平說,“包括我兒子這代,我對他說,你要像你爺爺一樣到生活中去。”
趙季平表示,深入生活和不深入生活,創作出來的作品會有明顯差異。“身入、心入、情入,你會收獲得更多。我的作品就是在這個思想指導之下創作出來的,它們就會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像我寫的《第二琵琶協奏曲》,已經在歐洲各國、美國、澳大利亞等世界多地演奏過。”趙季平認為,全球巡演是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一種有效方式。
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否能獲得豐富的精神文化食糧,實際上是人民感知并衡量生活美好程度的一個重要尺度。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了重要講話,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
“當時我在場,總書記講的每一句話我都覺得親切且有力。”趙季平說,藝術家要靜下心來創作,拿出符合這個時代的作品,新時期社會主義文化舞臺的繁榮需要有老百姓喜歡且能夠留得下來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