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寶貝回家”志愿者協會理事長張寶艷接受中國青年網記者專訪。中國青年網記者楊茜 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3月14日電(記者 劉喆 楊茜) “這11年我們做得很辛苦,每天都工作到深夜,一年365天幾乎沒有休息日、沒有節假日。克服了各種困難、忍受了各種委屈,我們還是堅持走了下來。”3月13日,全國人大代表、“寶貝回家”志愿者協會理事長張寶艷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四場“代表通道”上的這段話,讓諸多現場記者及網上的網友淚目。
“寶貝回家”尋子網站是張寶艷和丈夫秦艷友自費創辦的,幫助走失或者被拐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雙向尋親的平臺,自2007年運行至今已經整整11年了。張寶艷表示,“寶貝回家”11年來已經幫助2300多名被拐兒童回歸家庭。然而網站創辦初期,張寶艷夫妻倆卻因為“尋子不收錢”而被不少人認為是有什么其他企圖、是炒作。
2009年,經過多方輾轉,全國兩會開幕前,“寶貝回家”的志愿者在北京找到了幾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反應打拐的問題,得到了相關部門的重視。慢慢的,張寶艷不收錢的“寶貝回家”行動爭議少了,“寶貝回家”尋子網站上的求助多了。
今年,首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張寶艷,親自帶著關于對拐賣兒童犯罪終身追責的建議來到北京參會,并亮相“代表通道”。張寶艷既激動又緊張,“以前讓別人替我們發聲,我們需要跟他們介紹拐賣兒童的相關情況,畢竟他們對這方面了解的不是特別多。現在我可以自己把建議帶到兩會,清楚地闡釋我們的建議和我們在幫助被拐兒童回家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可能會更接近實際一些,也更有力度一些。”
在買賣兒童的定罪治罪中,關于買方的責任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對于買方家庭,張寶艷怒斥:“他們盡心盡力撫養是站在一種自私的角度,是建立在孩子親生父母的痛苦上的。他們是從別人那里偷來的孩子,從別人心頭剜肉。他們享受天倫,卻讓另一個家庭痛苦,是非常自私的。”
讓陳寶艷欣慰的是,2015年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刑法修正案(九),新修訂的刑法中,收買被拐賣婦女、兒童的行為將一律追究刑責。對于買方入刑,張寶艷非常支持,“要是沒有自私的買方市場,人販子就沒有辦法銷贓了,也就沒必要去拐賣孩子了。打掉買方市場是遏制拐賣兒童的根本,收買被拐的婦女和兒童必須接受法律的嚴懲。”
張寶艷介紹,現在警方和民間都共同致力于打拐,但各有所長。“其實我們是警方打拐力量的補充。對于新發案件,警方可以利用各種先進的刑偵手段,比較占優勢。對于一些積案,我們這些民間公益組織就比較占優勢,我們的幾百個志愿者會跟進事件好幾年,一點一點去理思路。”張寶艷表示,自己最希望看到的其實是“寶貝回家”尋子網站早日關門大吉,“這樣就說明拐賣兒童現象真正得到了遏制。”
在“代表通道”上,張寶艷特別感謝了“寶貝回家”平臺上來自全國的28萬志愿者。“這些志愿者沒有一分錢的報酬,但是他們每天都在無怨無悔地付出、默默地奉獻。”這讓張寶艷感到非常溫暖和感動。
這種愛心的不斷傳承,也是張寶艷在這條路上堅持下來的不竭動力。“有一些被拐的孩子找到親人后,會主動來‘寶貝回家’做志愿者,還有些已經找到孩子的家長也來做志愿者。”張寶艷印象最深的一個志愿者就是在網站上尋求成功后,又來做志愿者的年輕人,“他知道‘寶貝回家’有些被拐的孩子沒有找到父母,甚至連身份證也沒有,生活比較困難。有的孩子與養父母鬧翻,得不到金錢支援。還有的孩子知道自己的家卻沒有路費。”張寶艷說:“這個孩子就自己拿錢,設立了一個賬戶,有些孩子找到家,他就拿路費。有些孩子生病了,他就給拿錢進行一些治療。”張寶艷告訴記者,在“寶貝回家”,這樣的志愿者還有很多,她非常感謝他們。
眾人拾柴火焰高,對于尋找被拐孩子和幫助被拐孩子回家,始終都不是一少部分人就能完成的任務。張寶艷認為,在這方面社會大眾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寶貝回家’上有好多尋親孩子的信息,大家可以動動手指,把這些信息轉發出去,可能多一個人看到就多一份希望。這件事對任何人都不難,但是如果大家都這么做,可能就能幫某個孩子打開通往回家之路的大門。”
“愛心成就力量,奉獻成就團圓。”張寶艷呼吁,希望能有更多人關注被拐兒童,幫助他們尋找親人,“我們共同努力,讓這些被拐孩子早日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