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3月12日電 (記者 楊月) “為將送出去的禮金收回來,大家挖空心思巧立操辦事項,賀新房分階段進行、賀生日低齡化,母豬生仔要賀、康復出院要賀,各種紅白喜事層出不窮。本屬互幫互助的傳統民俗在悄然變味。”3月12日上午,全國人大代表、宜賓學院生命科學與食品工程學院副院長魏琴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四川省代表團全體會議上提到。
全國人大代表、宜賓學院生命科學與食品工程學院副院長魏琴。中國青年網記者 楊月攝
魏琴在發言中說,十八大以來,大操大辦之風在一定職級的黨員、干部中得到根本扭轉,良好的社會風尚已經較好形成,大家拍手稱快。然而,大操大辦之風在鄉村和社區依然盛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頻繁、繁重的禮金讓基層群眾不堪重負又無可奈何。
“兩年的跟蹤調查,結果讓我震驚。”魏琴帶來了一連串的調研數據——
一個鄉鎮水果攤販在兩年間“人情送禮”共計135次,每次禮金400元時居多。
一個村干部說寧可打工也不愿意留在村上,因為身為村干部,村里人家家辦事都要請她,每個月工資還不夠送禮金。
某縣一退休雙職工家庭一年禮金不低于3萬元,退休前更是高達4-5萬元。一位中學教師說居住在農村的父母養老金年年拿、月月給,20年來沒有看到父母生活改善多少,父母養老金三分之二用在人情送禮。一位分管扶貧工作的領導說禮金是套在貧困戶身上的枷鎖。
“提出這個問題后,看到報道的朋友紛紛打電話,這一定程度說明社會高度關切這個問題。鄉村振興,鄉村文明是保障,為了盡快剎住大操大辦之風,讓老百姓盡早卸掉人情枷鎖和經濟疾苦,建議全國人大將‘促進農村移風易俗’納入2018年的調研計劃,為盡早出臺《鄉風文明條例》奠定基礎,讓優良習俗在健康軌道上得到傳承!”魏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