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專業進修學校校長陳卓禧接受中國青年網記者采訪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專業進修學校校長陳卓禧在小組會上發言。 中國青年網記者 盧冠瓊 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3月10日電(記者 盧冠瓊 吳楚 吳陽)“港專作為一個愛國愛港的學校,我們必定高舉愛國旗幟。這個是沒有任何妥協余地的,即使殖民地時代都沒有退縮過……如果連這些都不知道,那就是你們選錯了學校!”2017年底,一段香港專業進修學校校長陳卓禧與侮辱國歌的學生之間的對話,迅速在網絡中刷屏,獲點贊支持無數。為陳校長擲地有聲的回應強力打call,眾多網友還發出了“千百個陳校長站起來!滅‘港獨’我們挺你!”的愛國之聲!
3月9日,當選為新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的陳卓禧在小組會議后接受了中國青年網專訪,分享自己履職過程中的工作重點、暢談對于香港青年融入祖國發展大局的新期待,陳卓禧還向記者回憶起網傳視頻發生當天的始末,并向廣大網友致謝:“你們的支持給了我鼓勵,也讓我有更大的底氣來堅持我們的工作!”陳卓禧說:“雖然未來可能還有很多的挑戰,很多的困難,但是有大家的支持,我們一定會好好地做下去!”
香港首先掛起五星紅旗的學校之一:殖民地時代也未曾放棄愛國立場
“當時其實是我們的學生畢業以后,再回來學校舉行畢業典禮。”陳卓禧向記者回憶,在畢業典禮的會場內,“有些學生有不尊重國歌的行為,我們及時制止,并做了處理。最后,畢業典禮還是在比較順利的情況下完成了。”但是后來,“一小部分畢業生比較激動,在我們的休息室外面有抗議的行動。雖然他們已經畢業了,但是我作為校長,就是要讓他們知道,究竟我們為什么這樣做。更要告訴其余學生,應該如何對待這樣的場合。”陳卓禧臨時做了一個決定,“到休息室外面去見他們,跟他們溝通交流。”“我要嚴正地告訴他們,港專是怎樣走過來的!”
“特別是針對有些人的誤解,把愛國的行為誤解成是圖名圖利的行為,我就用我們港專的歷史告訴他,愛國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堅持愛國,我們的前輩在殖民地時期還遭受到了巨大壓力,但是他們不曾妥協!”陳卓禧向中國青年網記者介紹道,港專的前身是一個工人夜校,“就是一個成人教育、繼續教育的院校。”從1996年開始,轉型成為全日制大專。“而今,港專既有全日制的專科跟本科教育,也有繼續教育。”
陳卓禧說,“我們的第一家工人夜校是在1947年成立的。1947年,抗戰剛結束不久,很多的香港居民逃難到內地去而后回到香港來,那個時候,香港的經濟非常困難。失學、失醫、失業等問題嚴重。”他介紹,“當時,我們的工會前輩,就建立起工人夜校跟勞工子弟學校,為工人和他們的子女提供學習的地方。”工人夜校從建立開始,就很艱苦。“我們的學生家境都很貧窮,都是基層的市民。”
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前,“因為我們解決一些社會問題,所以當時殖民地政府跟我們有合作關系。當時他們給我們學校撥款,也提供了校舍。我們跟他們的官立學校共用一個校舍,分時間段來使用。”但是,“新中國成立以后,殖民地政府就改變了立場,對堅持愛國的機構,采取高壓迫害的手段。”陳卓禧回憶,“當時因為我們收到了撥款,所以他們就用所謂政府資助的規則,要求我們不準掛五星紅旗,而是要掛英國旗,要掛英女王的像。”“當時我們的前輩為了堅持要掛五星紅旗,放棄了殖民地政府的撥款。”
作為民辦學校,港專唯一經費來源就是學生的學費,不高的學費又幾乎全反饋于教學之中。陳卓禧向中國青年網記者透露,“我們的老師當時拿到手的工資,只是香港平均收入水平的幾分之一不到。”“那個時候,親人也有不理解的,老師們的壓力也很大,但是都很堅持!”
同時,不僅僅停止撥款,“殖民地政府還以他們的官立學校不再辦學為由,把我們從校舍里趕出去了。”“還有一個更致命的壓迫,就是殖民地政府一直不承認我們的學歷,所以我們的學生在學校里獲得的證書,出去不能找政府工作。”但是,盡管如此,“我們的前輩依舊沒有被壓力嚇倒。”陳卓禧告訴記者,“這就是為什么,我會在批評里面講,‘我們承受住了殖民地政府的打壓,我們的資助被取消,我們的校舍被收回,我們都沒有放棄過愛國的立場!’”
港專是新中國成立之后,在香港首先掛起五星紅旗的學校之一。數十年來,更是堅定不移高舉愛國愛港旗幟。“香港回歸祖國以后,有一些年輕的學生不明白這個事情,我就告訴他,回歸以前,在殖民地政府的高壓迫害下,我們依舊不變堅持,更沒有理由在我們回歸以后,改變這個立場。”陳卓禧再次強調,“愛國,沒有任何妥協的余地!”
全國政協委員陳卓禧為新時代點贊,鼓勵香港青年融入祖國發展,“新時代,看我的!” 中國青年網記者 盧冠瓊 攝
攜手奮進新時代:中國青年心心交融共繪民族復興同心圓
“愛國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無論在什么地方,都是一個毋庸置疑的事情。但是為什么在香港,會有一部分青年持不一樣的態度?”陳卓禧擔憂地說道,“一些西方輿論,影響誤導了我們的這部分年輕人。但是這部分青年,還是極少數的。”他表示,“大部分的青年熱愛祖國,但是對于內地的情況了解不夠多。我想,我們的工作,主要是推動這部分青年,讓他們了解內地,積極融入祖國發展大局。我今年的提案也與此相關。”
陳卓禧強調,加強香港青年與內地青年的交流,“回歸普通人的情感,建立人與人的交往,建立友誼,非常重要。”港專很早便在學生的實習交流中提倡“雙向交流”。“如果條件允許,我們的學生去到內地的時候,會安排到同學的家里去探訪。平常的生活往來,會讓他們對于很多事情有更深刻的了解。以后社會上再有什么言論,他們就可以自己做比較,不會輕易受誤導。”
此外,陳卓禧建議,應該讓更多香港青年參加祖國的發展建設。“我們現在有三大攻堅戰,其中,比如扶貧和污染防治,我想可以把相關學者、專家和相關行業的年輕人動員起來,給他們參與的機會。”他認為,“青年們參與的過程中,可以直接感受到我們的國家如何扎實發展、克服困難,一步步構筑更好更美滿的社會。參與的過程中,可以轉變旁觀者的角色,讓他們自然地產生責任感,有主人翁意識。”
在主權淪喪的殖民地時代,連堅持愛國立場都會遭受壓迫。以港專師生為縮影的愛國力量,是彼時茫茫黑夜中最為璀璨的繁星。而今,香港已回歸二十余年,中國更是進入了發展的新時代,綜合國力與國際影響力非同凡響。“國家發展日新月異,作為一個幾十年都希望祖國強大繁榮的香港人,我們感到非常興奮,非常驕傲!”陳卓禧告訴記者,“這次來到北京,聽到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對于我們來講,真的是一個很大的鼓舞,也是我們在香港做好年輕人工作的一個很好的素材。”
他指出,“我們的政府工作報告,不僅展示發展大局,而且從多方面落到實處,非常接地氣,以人民為中心,解決很多民生問題。整個工作報告里面,既有國際視野,也有百姓的實際關切。”陳卓禧說,“我們很多的香港年輕人,也希望我們的國家能夠往這個方向走,構建更加美好的社會、更加公平的世界。”“而這個報告,就是很好的素材,我要去告訴他們,其實他們想要的東西,我們的國家正在努力實現,并且做了很好的成績!”
陳卓禧感慨,“就像習主席所說的那樣,我們堅信,只要包括港澳臺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順應歷史大勢、共擔民族大義,把民族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就一定能夠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