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3月10日電 (人民政協報記者 劉洋)作為來自裝備制造企業的委員,全國政協委員,中聯重科黨委書記、董事長詹純新特別關注報告對“一帶一路”的論述——“推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擴大國際產能合作,帶動中國制造和中國服務走出去。”在他看來,這是中國裝備制造企業“走出去”的重要方向。
在企業“走出去”這一點上,詹純新有深刻的體會。他所在的中聯重科,已經在“走出去”的路上摸索了有十余年。多年來,其產品不斷沿著“一帶一路”走出去,企業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企業積極探索海外布局,通過并購、建廠、合資等多種方式,先后并購了英國、意大利、德國、荷蘭等國家的多家公司;在白俄羅斯、印度、巴基斯坦、沙特等“一帶一路”沿線建立9個基地、20個貿易平臺、100多個銷售網點,形成了“兩橫兩縱”的海外格局。
“做主、做深、做透”是詹純新悟出的三個企業走出去的“通關密碼”。
做主,是指既要有包容力,又要有掌控力。海外并購是裝備制造業“走出去”的重要途徑。“并購始于戰略需要,難在戰略把控。要防止出現實的股權交易、虛的整合協同。”詹純新建議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一方面要用包容的心態和姿態去求同存異,理解、接納不同文化的差異,在戰略上則要把握住話語權,把收購的企業納入到整體戰略管控體系當中。
做深,即企業要獲得內外的深度認同,并實現中外深度協同。“企業需要遵循‘本土化’原則,用負責的行為贏得收購企業和當地社會的認同。”詹純新說。同時,“做深”另一層意思,也是遵循“包容、規則、責任、共創、共享”五點共識,形成技術、市場、產能等全方位的協同機制,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
“在做主、做深的基礎上,還要做透,既要因企制宜,又要用到極致。”詹純新提出,企業“走出去”以后要把收購的企業納入到整體布局當中。通過提升能力,挖掘潛力,把海外布點的作用發揮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