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3月9日電(人民政協報記者 張原 魏天權)2017年以來,央視播出的《國家寶藏》和《假如國寶會說話》,將博物館與文物拉入了百姓的視線。一時間,公交車上,商場里,餐館中常能聽到人們對某個博物館或某件文物饒有興趣的議論。媒體、百姓開始關注文博事業,文博活動已經越來越多地被大眾所喜愛。怎么能在這個時代繼續保存好、研究好我們的文物,為子孫后代所傳承,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持續發揮積極作用?全國政協委員盧永琇十分關注。
2016年8月30日,國家文物局第一批督辦案件曝光。湖北省紅安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紅安七里坪革命舊址之“國共合作談判舊址”被拆毀案等4起案件,均為不可移動文物本體被損毀、拆除案,對文物的破壞令人觸目驚心。2018年2月8日國家文物局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全國文物消防安全工作情況:2017年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發生火災事故共17起,其中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起,損失嚴重。
盧永琇委員分析,究其原因是一些地方領導對于保護文物重視不夠、保護文物的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等。她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明確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文物保護工作。但在文物保護工作實踐中,仍存在重城市建設、輕文物保護,文物保護為城市建設讓路的現象;或者只注重國家級、省市級重要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忽視對于區縣級別和一般文物點的保護。
“我國的文化生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不可移動文物及其存在環境受到嚴重威脅,由于過度開發和不合理利用以及文物法人的失職,許多重要文化遺產消亡或失傳。加強文物保護刻不容緩。”對此,盧永琇委員建議將文物保護責任納入到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績效考評指標中,作為評估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工作的重要依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