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3月9日電 (人民政協報記者 王菡娟) “我們目前專利成果很多,但有多少能快速走向‘生產線’呢?”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葉友達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的報告顯示,2017年,發明專利申請量138.2萬件,同比增長14.2%。國內(不含港澳臺)發明專利擁有量為135.6萬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9.8件。
一邊逐年增加的專利擁有量,另一邊是大量科技成果難以轉化,問題究竟出在哪?
“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的因素有很多,政府也出臺多項政策解決科技、經濟‘兩張皮’現象,并取得成效。但我們也不妨換種思路:什么樣的成果最容易被市場接受,從而走進千家萬戶?”葉友達表示。
葉友達用具有人工智能交互系統的電視舉了例子。“這種電視運用了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等技術,用戶可以直接通過語音對電視下達指令所以一經投放,便大受歡迎。”葉友達表示。
“這意味著我們在鼓勵科技工作者‘奇思妙想’的同時,也要關注成果的實用性,不然會造成巨大的社會資源浪費。”葉友達說。
葉友達還特別強調了科技創新成果中的用戶體驗。
“說白了,就是我們在產品的設計階段就要考慮用戶‘能不能用’、‘好不好用’的問題,不要做‘不靠譜的創新’,‘好用’的成果才容易轉化。”葉友達說。
事實上,早在幾年前,葉友達就和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劉建一起關注了基于用戶體驗的設計創新,并進行了大量的深入調研。他們一致認為,設計創新與科技創新互為表里,需要協同發展。基于用戶體驗的設計創新是加速轉化科技創新成果的有效工具。
“如果能在源頭就把好成果‘實用關’,那么,這些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之路將會大大縮短,并且還會順暢很多。”葉友達表示。
為此,葉友達建議,從國家層面啟動基于用戶體驗的設計創新倡議,構建用戶體驗設計創新戰略和行動綱領。同時要加大對基于用戶體驗的設計創新的宣傳力度;鼓勵建立全國或區域用戶體驗研究機構,促進科技創新成果快速、高效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