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3月9日電(人民政協報記者 修菁) “大拇指,點點頭,就是謝謝你。”近百名中外記者,跟著全國政協委員周曄的手語,學起來。手語的親近感潤物無聲般的進入普通人的心間。這是3月3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委員通道”里的周曄。
3月4日上午,教育界小組討論會現場,周曄又成為幾家媒體鏡頭中、文稿中的焦點。討論會休息間隙,一位委員找到周曄,咨詢科技新詞在手語中是否能翻譯。
“我要特別感謝我的這些孩子們,大家能看到我、想到我、給我如全國政協委員這樣的身份來到國家級參政議政的平臺,都緣于我背后的這個群體——中國2000萬聾人,因為各級政府關注到這個群體,才把這些出鏡機會也好、參政議會機會也好,給予了我。”
大家熟悉的央視新聞節目手語主播周曄,另一身份是北京市東城區特殊教育學校校長,這是她的日常工作之地,也是她的“主業”。“去央視做手語主播,其實是我的‘副業’,都是從學校下班之后去做的事情。”
1995年,還是特教學校一名普通老師的周曄,因為形象好、業務水平高,被中央電視臺選中,作為央視新聞節目手語主播出現在央視周播新聞節目《本周》電視畫面中。從一周錄播一期20分鐘的新聞節目,到2011年央視每日直播新聞欄目《共同關注》引入手語主播,再到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以及這期間的每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電視直播加入了手語直播內容,周曄是參與者,也見證了國家對2000萬聾障國民群體的關愛和尊重。
1983年,高中畢業,周曄聽從父親的建議,進入北京市特殊教育學校,在手語零基礎的條件下,做了一名聾人手語特教教師。
“當時特費解父親給我的這個擇業建議。”彼時的中國,各領域剛剛恢復正軌,教育領域也不例外。特教學校更是不被社會各方關注。但一直是家里乖乖女的周曄,聽從了父親的建議,“這樣的學校需要人才,你就要去。女孩子做老師,既受尊重,又穩定,是一份‘正經’的工作。”
既來之,則安之。每天上班時間,周曄都泡在學生的課堂里,向手語授課老師學習、向聾人學生學習。一次手語課堂上,周曄被講臺上的那位女手語老師迷住了,“她打出來的每個手語動作,讓人忍不住想跟著她學,有種欣賞一件藝術品的感覺。”這時的周曄,發現自己對聾人手語產生莫名的親近感。“不管要花多長時間,自己打出的手語要像這位老師一樣美,讓學生看到,就想和我學。”此后每天晚上下班回到家,跟著《新聞聯播》打手語,就成了周曄給自己布置的“家庭作業”。
去年十九大連續三個半小時的手語直播,讓更多的普通電視觀眾記住了電視左下角窗口里那個端莊漂亮的手語主播。現在走在路上,會時不時的有人認出她,有時接受媒體采訪,記者會忘記周曄是會說普通話的,會忍不住的想和她比劃,在周曄看來,“這是好事,社會更關注聾啞群體,包括對特殊教育更關注了。”
“來到全國政協這個國家級參政議政、政治協商、民主監督的平臺,我的角色不僅是手語翻譯、特教學校的老師,我要以全國政協委員的視角,去為全國特教群體代言。” 談到作為政協委員,如何履職盡責,周曄說,做委員的壓力,要比直播大。
作為108名教育界委員中唯一來自特教界的委員,周曄要求自己成為全國特教老師、特教孩子、特教學校在政協平臺上的代言人。“我必須要了解全國特教領域的發展狀況和各相關群體的需求,并給出相關部門可落地解決的有針對性、建設性的建議。”
周曄希望在這屆委員五年任期里,對于特教老師的培養、特教老師的待遇以及智障孩子的職業教育,能有一些推動。
“下了會,今年我給自己的要求是,合理安排好本職工作和調研間的時間分布,利用參與全國政協的相關調研和自己作為中國教育學會特教分會副秘書長到各地開會調研的機會,多了解全國特教事業的發展情況。”只要做一件事,就充滿深情地去做、專注地去做。這是周曄對自己的要求。
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特教學校教師。中間曾有許多次的機會,周曄可以改行,但是一想到要離開干了20多年的事業,感受到心中那份“痛”時,周曄說,“這輩子特教老師工作就是最適合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