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3月8日電(人民政協報記者 王碩)垃圾是被放錯了地方的資源。近年來,這個觀念已逐步被人們所認識和接受。但變廢為寶、促進資源再利用卻一直是個難題。無論是“互聯網+再生資源”落地難、持續難,還是正規企業積極性較低等問題都困擾著中國再生資源行業的健康發展。全國政協委員涂建華對此感受頗深。
“近3年多來,無論是科技圈、創業圈,還是金融圈、資本圈都掀起一股不可阻擋的互聯網洪流。這一陣疾風,并沒有繞過再生資源行業。”面對“互聯網+再生資源”的熱潮,涂建華專門做了一些調研,結果卻并不樂觀。“3年過去了,回過頭來看,大多是曇花一現,很少能夠落地生根。”
分析原因,涂建華發現,除了回收體系不規范、下游的加工利用集中度低,稅收安排不合理等問題外,行業主要面臨的問題是從業人員新鮮血液供應不足。“從業者整體年齡偏大,整體文化水平偏低,整體知識結構單一。”“這是一個長期被人才忽視的行業,沒有大資本和大投入,人才和技術也很難匯聚。”
事實上,再生資源既是一個傳統行業,也是一個大行業。“產值規模破千億已經是10年前的事情。”涂建華向記者提供了一組數據:據中國再生資源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塑料、廢紙、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等10個主要回收量2.47億噸,國內回收值5563億元;2017年,全國煉鋼廢鋼鐵消耗總量已超過1.4億噸。
“1.4億噸是怎樣一個概念?這意味著僅是廢鋼鐵一項品種,產值就接近4000億元。未來5—10年,我國將迎來廢鋼鐵資源量的大幅攀升期,可以預計再生資源產業將進入黃金期。”
但在巨大的市場潛力下,行業的基礎卻讓人擔憂。“回收企業主體多元且分散,行業管理、規范難度大,幾十年來行業從業人員結構、商業模式、經營方法從未改變,缺乏行業龍頭引領,規模化企業回收量僅占總回收量的不到10%。”讓涂建華更為憂慮的是區別于傳統“小散亂”企業的正規再生資源企業,還面臨著綜合稅負過高、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以廢鋼鐵加工行業為例,由于九成以上廢鋼鐵原材料都是從自然人手中回收,幾乎沒有進項發票可抵扣,正規企業需要全額納稅。而相對而言,一些“小散亂”企業則很容易鉆空子,正規企業的成本大大增加。
據他介紹,雖然國家面對正規再生資源企業出臺了稅收“即征即退”優惠政策,但根據工信部針對180家廢鋼鐵加工準入企業的網上調研,只有48家企業享受了優惠政策;同時,稅負還存在著較大的地區差異。“四川、重慶、陜西、貴州、云南等西部地區實際稅負要高于華北、華東、華中以及環渤海灣地區等區域內的同類企業高10個點左右。”
“應加大再生資源行業發展管理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廢鋼鐵等行業退稅比例。”涂建華建議,國家加快推進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增值稅、所得稅等優惠政策的落地兌現,保障符合行業規范條件的已公告企業充分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縮小區域行業企業政策享受差距;加大對再生資源行業龍頭企業扶持力度,帶動行業朝著規范化集中化方向發展。
對于通過互聯網大數據引領再生資源行業發展的趨勢,涂建華認為,可盡快搭建基于供應鏈的廢舊資源回收利用平臺,城市再生資源智能化管理平臺,通過服務實現咨詢、信息發布、知識庫查詢、行業標準、行業信用評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