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3月8日電 (人民政協報記者 汪俞佳) 說到污染,很多人都會關注大氣污染、水污染。但那些看不見的污染呢?比如土壤。
《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以改善土壤環境質量為核心,以保障農產品質量和人居環境安全為出發點,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風險管控,突出重點區域、行業和污染物,實施分類別、分用途、分階段治理,促進土壤資源永續利用;各地要結合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情況,根據建設用地土壤環境調查評估結果,逐步建立污染地塊名錄及其開發利用的負面清單。
“目前,我國對土壤污染狀況了解不夠清楚,導致決策和管理缺乏依據、防治缺乏針對性,很難在短時期改善土壤環境質量。”生態環境是農工黨中央參政議政的重點之一,繼建言水污染防治和水資源利用后,農工黨中央近年來將目光投向土壤,多次在政協大會上提交相關提案,為土壤污染防治鼓與呼。今年,農工黨中央在調研基礎上再次提交提案,建議利用大數據推進土壤污染防治。
土壤污染防治究竟難在哪兒?農工黨中央在調研中發現,當前土壤修復實踐還存在技術零散、關鍵技術不過硬、技術集成度低、配套性差等問題。“尤其是對土壤污染情況的了解都是基于2006年的土壤污染普查,《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雖然提出了明確任務目標,但要完成這些目標,現實操作起來難度較大。”
為此,農工黨中央提出,開展土壤污染徹查,建立土壤環境質量大數據庫。一方面,通過收集已有污染源普查資料、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污水灌溉區等資料,開展全國農用地、污染地塊、廢渣場地及土壤污染源初步調查與評估;另一方面,在國家和各省級有關土壤標準和規范下,利用強大的海量空間數據存儲管理技術和GIS技術,將獲取的調查結果進行規范化處理。
污染土壤的修復和再開發利用必需多部門之間、多群體之間、多學科之間甚至跨領域之間的精誠團結、通力合作。農工黨中央提出,建立土壤污染防治數字化管理平臺,根據土壤污染地圖推進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一方面政府部門可利用平臺加強統籌和協調。另一方面監管部門可利用平臺優化產業布局,強化污染源監管,及時對突發性污染事件進行應急處理。”
為進一步加強土壤污染防治監管,農工黨中央提出可根據污染防治地圖實行網格化監管。“具體做法是,將反映土壤特征的各項指標在地圖上進行展示,對污染地塊進行風險標識,繪制污染地圖。”此外,還要對重點行業企業開展環保專項執法,對嚴重污染土壤、群眾反映強烈的企業進行掛牌督辦,保障居住環境與農林牧副漁等產品安全。